清水河县油松疑似“红针病”病因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20页 |
| ·油松简介 | 第9-10页 |
| ·油松的分布 | 第9页 |
| ·油松的生长条件 | 第9页 |
| ·油松的形态特征 | 第9-10页 |
| ·内蒙古地区油松“红针病”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植物病害简介 | 第10-12页 |
| ·植物病因 | 第10-11页 |
| ·植物病害症状 | 第11-12页 |
| ·营养元素简介 | 第12-14页 |
| ·营养元素分类 | 第12-13页 |
| ·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 | 第13-14页 |
| ·真菌简介 | 第14-15页 |
| ·真菌分类 | 第14页 |
| ·真菌形态 | 第14-15页 |
| ·真菌的结构 | 第15页 |
| ·真菌的特点 | 第15页 |
| ·病毒简介 | 第15-16页 |
| ·病毒定义 | 第15页 |
| ·病毒的分类 | 第15-16页 |
| ·病毒的形态及大小 | 第16页 |
| ·病毒的组成 | 第16页 |
| ·细菌简介 | 第16-17页 |
| ·植物细菌病 | 第16-17页 |
| ·酶简介 | 第17-19页 |
| ·与植物抗病性有关的酶 | 第17-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意义 | 第19-20页 |
| ·试验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0-21页 |
| ·试验主要试剂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及过程 | 第21-27页 |
| ·油松营养元素分析 | 第21-23页 |
| ·油松针叶真菌的研究分析 | 第23-25页 |
| ·油松针叶中病毒的提取 | 第25-26页 |
| ·油松细菌的分离提取鉴定 | 第26-27页 |
| ·油松针叶中各种保护酶的测定 | 第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 ·根系土壤营养元素与针叶钙元素测定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 ·根系土壤营养元素测定分析 | 第28页 |
| ·针叶中钙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 ·针叶切片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 ·针叶提取病毒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 ·针叶细菌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 ·菌落特征 | 第33-34页 |
| ·细菌形态 | 第34页 |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4-35页 |
| ·16SrDNA PCR 扩增 | 第35页 |
| ·菌落 PCR 扩增 | 第35-36页 |
| ·菌株 16SrDNA 序列测定结果与比对 | 第36页 |
| ·针叶保护酶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SOD 活性 | 第36页 |
| ·POD 活性 | 第36页 |
| ·CAT 活性 | 第36页 |
| ·MDA 含量 | 第36-37页 |
| ·细胞质膜透性 | 第37页 |
| ·当地近几年气象资料 | 第37-39页 |
| ·连续 5 年的感病调查 | 第39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9-44页 |
| ·根系土壤营养元素与针叶钙元素测定结果讨论 | 第39-41页 |
| ·真菌试验结果讨论 | 第41页 |
| ·提取病毒讨论 | 第41-42页 |
| ·针叶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讨论 | 第42页 |
| ·针叶保护酶含量测定结果讨论 | 第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