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一、 宋词网络传播的背景和类型 | 第11-19页 | 
| (一) 宋词网络传播的背景 | 第12-15页 | 
| (二) 宋词网络传播的类型 | 第15-19页 | 
| 二、 宋词网络传播方式举例 | 第19-28页 | 
| (一) 网站——“国学网”对宋词的传播 | 第19-20页 | 
| (二) 百度贴吧——“苏轼吧”对宋词的传播 | 第20-22页 | 
| (三) BBS 论坛——“北大中文论坛”对宋词的传播 | 第22-24页 | 
| (四) 个人主页——博客对宋词的传播 | 第24-25页 | 
| (五) 播客——“土豆网”对宋词的传播 | 第25-26页 | 
| (六) 网络电子书对宋词的传播 | 第26-28页 | 
| 三、 宋词网络传播的特点 | 第28-32页 | 
| (一) 宋词建构形态的多维化和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 第28-29页 | 
| (二) 宋词存在方式的数字化和生存空间的扩大化 | 第29-31页 | 
| (三) 宋词欣赏方式的多样化和流传方式的广泛化 | 第31-32页 | 
| 四、 宋词网络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 第32-36页 | 
| (一) 开辟了宋词传播与接受的新渠道 | 第32-33页 | 
| (二) 提升了宋词的社会传播价值 | 第33-34页 | 
| (三) 提高了宋词的学术研究效率 | 第34-36页 | 
| 五、 宋词网络传播的不足及对策 | 第36-40页 | 
| (一) 宋词网络传播的不足 | 第36-38页 | 
| (二) 利用网络有效传播宋词的对策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参考书目 | 第43-4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