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3-15页 |
| 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33页 |
| ·身份认同 | 第15-24页 |
| ·身份认同的界定 | 第15-17页 |
| ·身份认同的结构 | 第17-19页 |
| ·身份认同的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 ·流动儿童少年的身份认同研究 | 第24-26页 |
| ·内卷化 | 第24-25页 |
| ·模糊性 | 第25-26页 |
| ·身份认同与身份凸显性 | 第26-30页 |
| ·身份凸显性 | 第26-27页 |
| ·影响身份凸显性的因素 | 第27-28页 |
| ·身份认同与身份凸显性的关系 | 第28-30页 |
| ·小结 | 第30页 |
|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33-35页 |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 ·研究假设 | 第33-34页 |
| ·研究流程 | 第34-35页 |
| 4 研究一 流动儿童少年的外显身份认同现状的研究 | 第35-41页 |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 ·研究工具——身份认同问卷 | 第35-36页 |
| ·研究结果 | 第36-39页 |
| ·流动儿童少年外显身份认同特点 | 第36页 |
| ·不同居住时间的外显身份认同特点 | 第36-37页 |
| ·不同性别的外显身份认同特点 | 第37-38页 |
| ·不同年级的外显身份认同特点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5 研究二 流动儿童少年的内隐身份认同现状的研究 | 第41-53页 |
|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 ·研究对象 | 第41-42页 |
| ·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 ·词汇搜集 | 第42-43页 |
| ·实验设计 | 第43页 |
| ·实验 | 第43-45页 |
|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 ·研究结果 | 第45-51页 |
| ·流动儿童少年内隐身份认同 | 第45-46页 |
| ·不同居住时间的内隐身份认同特点 | 第46-48页 |
| ·不同性别的内隐身份认同特点 | 第48-49页 |
| ·不同年级的内隐身份认同特点 | 第49-50页 |
| ·外显身份认同与内隐身份认同的关系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6 研究三 身份凸显性对流动儿童少年内隐自我身份认同影响的研究 | 第53-59页 |
| ·研究目的 | 第53页 |
| ·研究对象 | 第53页 |
| ·研究设计 | 第53-55页 |
| ·实验设计 | 第53页 |
|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 ·实验程序 | 第54-55页 |
|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 ·研究结果 | 第55-57页 |
| ·身份凸显对农村人认同的影响 | 第55页 |
| ·身份凸显对城市人认同的影响 | 第55-56页 |
| ·身份凸显对模糊认同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7 总讨论 | 第59-71页 |
| ·流动儿童少年身份认同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 ·流动儿童少年外显身份认同特点 | 第60-64页 |
| ·流动儿童少年外显身份认同现状分析 | 第60-62页 |
| ·流动儿童少年外显身份认同在居住时间、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62-64页 |
| ·流动儿童少年内隐身份认同现状 | 第64-68页 |
| ·流动儿童少年内隐身份认同现状分析 | 第64-65页 |
| ·流动儿童少年内隐身份认同在居住时间、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65-67页 |
| ·身份凸显对流动儿童少年内隐自我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8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8-71页 |
| 8 研究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 附录 | 第83-89页 |
| 致谢 | 第89-91页 |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