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植物功能性状分类及测定方法 | 第11-12页 |
|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结论 | 第12页 |
| ·植物功能性状与演替 | 第12-13页 |
| ·植物功能性状的应用 | 第13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4-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22页 |
| 第二章 缙云山不同森林演替阶段群落叶形态指标比较 | 第22-36页 |
|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页 |
| ·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 第22页 |
| ·植物叶片的测定 | 第22-23页 |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优势物种及其重要值比较 | 第24-26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性状平均值(Pi)比较 | 第26-27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优势物种平均性状值(t_i)、物种功能性状、物种αβ组分及其相关性比较 | 第27-28页 |
| ·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物种平均性状值(ti)、物种功能性状、物种a、e组分及其相关性比较 | 第28-3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缙云山不同森林演替阶段群落叶碳、叶氮含量比较 | 第36-50页 |
|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6页 |
| ·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 第36页 |
| ·植物叶片的测定 | 第36-37页 |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7页 |
| ·计算叶片碳、氮含量 | 第37页 |
| ·性状梯度分析法 | 第37页 |
| ·one-way ANOVA分析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群落木本物种单位重量叶片碳、氮的含量比较 | 第37-38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群落木本物种叶片单位面积碳、氮含量比较 | 第38-39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碳氮比变化 | 第39-40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叶片单位重量碳、氮含量t_i及α组分和β组分比较 | 第40-41页 |
| ·各演替阶段群落优势物种叶片单位重量碳、氮含量t_i及α组分和β组分比较 | 第41-4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第四章 不同森林演替阶段群落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0-58页 |
|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0页 |
| ·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 第50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的测定 | 第50-51页 |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名称及概念 | 第51页 |
| ·固定荧光Fo | 第51页 |
| ·最大荧光产量Fm | 第51页 |
| ·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m | 第51页 |
| ·Fo'、Fm'、Fo'/Fm' | 第51页 |
| ·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 | 第51页 |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51-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叶片强度的变化趋势 | 第58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叶碳、叶氮含量比较 | 第58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页 |
| ·不足及展望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