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课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国外绿色住宅区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绿色住宅区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全寿命周期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 ·创新点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35页 |
| ·绿色住宅区的内涵 | 第23-24页 |
| ·绿色住宅区的概念 | 第23页 |
| ·绿色住宅区的特点 | 第23-24页 |
| ·全寿命周期理论 | 第24-30页 |
| ·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 第24-25页 |
| ·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 | 第25-27页 |
| ·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划分 | 第27-29页 |
|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特点 | 第29-30页 |
| ·建筑项目经济评价 | 第30-31页 |
|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意义 | 第30页 |
|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 | 第30-31页 |
| ·费用效益分析理论 | 第31-35页 |
| ·费用效益分析的概念 | 第31-32页 |
| ·费用效益分析的特点 | 第32页 |
| ·费用效益分析的流程 | 第32-35页 |
| 第3章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体系 | 第35-50页 |
|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5-37页 |
|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7-41页 |
|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指标的划分 | 第37-39页 |
| ·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量化工具 | 第39-40页 |
|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 | 第40-41页 |
| ·绿色住宅区的费用效益识别 | 第41-43页 |
| ·绿色住宅区的费用识别 | 第41-42页 |
| ·绿色住宅区的效益识别 | 第42-43页 |
| ·绿色住宅区的费用效益的估算 | 第43-50页 |
| ·绿色住宅区的费用的估算 | 第43-47页 |
| ·绿色住宅区的效益的估算 | 第47-50页 |
| 第4章 绿色住宅区的经济评价体系的建模计算 | 第50-64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54页 |
|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 第50页 |
| ·改进的 TOPSIS 方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确定权重的原理 | 第50-52页 |
| ·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各层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52-54页 |
| ·灰色系统理论的介绍 | 第54-56页 |
|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 第54-55页 |
| ·灰色系统理论的内容 | 第55-56页 |
| ·灰色系统分析的优点 | 第56页 |
|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法的评价体系分析 | 第56-61页 |
| ·灰色聚类评价理论简介 | 第56-58页 |
| ·灰色聚类评价法在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中的可行性 | 第58-59页 |
| ·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价 | 第59-61页 |
| ·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 第61-64页 |
| ·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 第61-62页 |
|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标准确定 | 第62-64页 |
| 第5章 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实例分析 | 第64-71页 |
| ·工程概况 | 第64页 |
| ·工程项目各参数的选取 | 第64页 |
| ·各阶段效益费用的识别和估算 | 第64-67页 |
| ·节地与场地资源的利用 | 第64页 |
| ·节能与能源的利用 | 第64-65页 |
| ·节水与水资源的利用 | 第65-66页 |
| ·节材与材料资源的利用 | 第66页 |
| ·室内外环境 | 第66-67页 |
| ·运营管理 | 第67页 |
| ·经济效益的评价及结果 | 第67-7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