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2章 非洲东海岸地区区域构造特征 | 第16-31页 |
| ·基本概况 | 第16页 |
| ·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及特征 | 第16-22页 |
| ·晚石炭世-早侏罗世陆内裂谷发育阶段 | 第16-20页 |
| ·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弱伸展裂谷发育阶段 | 第20-21页 |
| ·晚白垩世-新近纪被动大陆边缘发育阶段 | 第21-22页 |
| ·区域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特征 | 第22-31页 |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23-25页 |
| ·东非大陆边缘沉积充填特征 | 第25-31页 |
| 第3章 重点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分析 | 第31-43页 |
| ·陆内裂谷期构造样式分析 | 第31-37页 |
| ·陆内弱伸展裂谷期构造样式分析 | 第37-40页 |
| ·被动大陆边缘期构造样式分析 | 第40-43页 |
| 第4章 构造演化对生储盖层的控制作用 | 第43-62页 |
| ·主要含油气组合的生、储、盖层纵向发育特征 | 第43-50页 |
| ·上古生界主要含油气组合纵向发育特征 | 第43-45页 |
| ·中生界主要含油气组合纵向发育特征 | 第45-48页 |
| ·新生界主要含油气组合纵向发育特征 | 第48-50页 |
| ·构造演化对生储盖层发育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0-62页 |
| ·陆内裂谷期生储盖层发育分布 | 第50-53页 |
| ·陆内弱伸展裂谷期生储盖层发育分布 | 第53-54页 |
| ·被动大陆边缘期生储盖层发育分布 | 第54-57页 |
| ·重点盆地埋藏史和烃源岩成熟度 | 第57-62页 |
| 第5章 典型油气田解剖与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 | 第62-85页 |
| ·典型油气田解剖 | 第62-72页 |
| ·索马里盆地欧加登次盆 Calub 油气田解剖 | 第62-64页 |
| ·坦桑尼亚盆地 Songo Songo 气田解剖 | 第64-67页 |
| ·莫桑比克盆地 Pande 气田、Temane 气田解剖 | 第67-72页 |
| ·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油气成藏模式 | 第72-74页 |
| ·陆内裂谷发育阶段油气成藏模式 | 第72-73页 |
| ·陆内弱伸展裂谷发育阶段油气成藏模式 | 第73页 |
| ·被动大陆边缘发育阶段油气成藏模式 | 第73-74页 |
| ·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 第74-85页 |
| ·成藏条件 | 第74-78页 |
|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78-85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附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