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抗胞囊线虫转基因大豆种质创新研究

目录第1-9页
致谢第9-11页
缩略图表第11-12页
摘要第12-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1页
 1 大豆生产概况第15-17页
   ·世界大豆生产概况第15-16页
   ·中国大豆生产概况第16-17页
 2 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第17-20页
   ·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现第17页
   ·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世代和生活史第17-18页
     ·发生世代第17-18页
     ·生活史第18页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小种第18-19页
   ·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第19-20页
 3 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第20-23页
   ·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机制第20-22页
     ·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卵孵化的影响第20页
     ·大豆对胞囊线虫的生化抗性机制第20-21页
     ·大豆抗胞囊线虫抗性遗传研究第21-22页
   ·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方法第22-23页
     ·轮作第22页
     ·应用抗病品种第22-23页
     ·生物防治第23页
     ·化学防治第23页
 4 基因工程在大豆抗胞囊线虫育种上的应用第23-30页
   ·大豆胞囊线虫抗性的遗传工程改良策略第23-26页
     ·采用天然抗性基因策略第23-24页
     ·抗合胞体结构策略第24-25页
     ·抗合胞体喂养策略第25页
     ·RNA干扰(RNAi)策略第25-26页
   ·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基因研究第26-28页
   ·胞囊线虫抗性基因Hsl~(pro-I)的发现第28-30页
 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大豆抗胞囊线虫新种质的获得及鉴定第31-5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1-41页
   ·试验材料第31-35页
   ·试验方法第35-41页
     ·载体构建方法第35-38页
     ·大豆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第38-40页
     ·大豆转基因苗的鉴定第40-41页
 2 结果及分析第41-48页
   ·载体构建第41-43页
     ·目的基因的检测第41-42页
     ·目的基因与PMD-18载体连接第42页
     ·重组载体的酶切鉴定第42-43页
     ·转化农杆菌后的质粒鉴定第43页
   ·T0代转基因大豆生根苗的获得第43-44页
   ·T0代转化植株鉴定结果第44-48页
     ·叶片涂抹检测结果第44-45页
     ·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第45-46页
     ·bar试纸条检测结果第46-47页
     ·大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统计第47-48页
 3 讨论第48-50页
   ·大豆转化效率研究第48页
   ·转基因植株鉴定方法比较第48-50页
第三章 T1代抗胞囊线虫转基因大豆的分离及胞囊线虫抗性鉴定第50-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4页
   ·试验材料第50-51页
   ·试验方法第51-54页
     ·RT-PCR法第51-52页
     ·T2代阳性植株胞囊线虫抗性鉴定第52-54页
     ·转基因后代遗传分析第54页
     ·T1代转基因大豆拷种第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59页
   ·RT-PCR检测结果第54-55页
   ·大豆胞囊线虫抗性鉴定结果第55-57页
   ·转基因后代遗传分析结果第57页
   ·T1代转基因大豆拷种表第57-59页
 3 讨论第59-60页
   ·转基因植株目的基因表达与抗性分析第59页
   ·转化植株遗传分析第59-60页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源硒对低温胁迫下铁皮石斛幼苗的缓解效应及其抗氧化生理特征的变化
下一篇:番茄S-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SlGSNOR)沉默对番茄高温抗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