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一、 绪论 | 第14-30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 政策网络问题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2. 失地农民就业转移问题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28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四) 研究创新点 | 第28-30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30-42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33页 |
1. 失地农民的界定 | 第30-31页 |
2. 就业转移的界定 | 第31-33页 |
(二) 相关理论概述 | 第33-42页 |
1. Rhodes 与 Marsh 的分类模型 | 第33-36页 |
2. Marsh 的政策网络理论分析途径 | 第36-40页 |
3. Rhodes 与 Marsh 模式的价值与应用分析 | 第40-42页 |
三、 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 Rhodes 与 Marsh 模型构建 | 第42-54页 |
(一) 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政策结果 | 第43-49页 |
1. 就地转移——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就地安置模式 | 第43-46页 |
2. 异地转移——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劳务输出模式 | 第46-49页 |
(二) 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政策网络环境 | 第49-50页 |
(三) 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政策网络行动者 | 第50-52页 |
(四) 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政策网络运行结构 | 第52-54页 |
四、 Rhodes 与 Marsh 模式视角下的两类转移方式对比分析 | 第54-84页 |
(一) 两类转移方式的网络环境对比 | 第54-60页 |
1. 两类转移方式的政治环境对比 | 第54-56页 |
2. 两类转移方式的经济环境对比 | 第56-58页 |
3. 两类转移方式的文化环境对比 | 第58-60页 |
(二) 两类转移方式的网络行动者及网络结构对比 | 第60-78页 |
1. 两类转移方式的政策社群及其互动关系 | 第60-64页 |
2. 两类转移方式的专业网络及其互动关系 | 第64-66页 |
3. 两类转移方式的府际网络及其互动关系 | 第66-70页 |
4. 两类转移方式的生产者网络及其互动关系 | 第70-72页 |
5. 两类转移方式的议题网络及其互动关系 | 第72-78页 |
(三) 两类转移方式的效应反馈对比 | 第78-84页 |
1. 对网络成员关系的影响 | 第79-80页 |
2. 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 第80-81页 |
3. 对行动者利益的影响 | 第81-84页 |
五、 政策网络视域下我国失地农民就业转移方式的完善 | 第84-100页 |
(一) 优化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环境 | 第85-89页 |
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 第85-86页 |
2. 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创新失地农民就业转移制度 | 第86-87页 |
3.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宽失地农民就业转移市场 | 第87-89页 |
(二) 培育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多元主体 | 第89-96页 |
1. 扶持微型企业发展,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 第89-91页 |
2. 发展劳务经纪人组织,完善失地农民就业服务 | 第91-94页 |
3. 建立民营就业培训机构,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 | 第94-96页 |
(三) 加强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良性互动 | 第96-100页 |
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就业转移机制 | 第96-97页 |
2. 加强区域政府间的合作互动 | 第97-98页 |
3. 建立企业与失地农民间的互动机制 | 第98-100页 |
结语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