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5页 |
·毛细管电泳技术简介 | 第12-15页 |
·毛细管电泳历史发展回顾 | 第12-13页 |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 第13-14页 |
·毛细管的进样方法 | 第14页 |
·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 | 第14-15页 |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特点 | 第15页 |
·毛细管电泳分析现况及前景 | 第15-18页 |
·蛋白质分析 | 第15-16页 |
·DNA及其碎片分析 | 第16页 |
·糖及其缀合物分析 | 第16-17页 |
·小离子与单细胞分析 | 第17页 |
·毛细管电泳技术前景展望 | 第17-18页 |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酶催化分析 | 第18-20页 |
·电化学酶催化分析标记物 | 第18页 |
·毛细管电泳酶催化分析 | 第18页 |
·毛细管电泳酶催化分析应用 | 第18-20页 |
·电化学酶联免疫分析 | 第18-19页 |
·电化学分析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毛细管电泳酶催化分析应用的前景展望 | 第20页 |
·赤潮毒素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赤潮概况 | 第20-21页 |
·赤潮毒素分类 | 第21页 |
·传统检测赤潮毒素方法 | 第21-22页 |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检测赤潮毒素 | 第22页 |
·赤潮毒素研究前景展望 | 第22页 |
·课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课题意义 | 第22-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毛细管电泳OAP-H_2O_2-HRP体系电化学酶增强体系的研究 | 第23页 |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免疫分析测定多种抗原(抗体) | 第23-24页 |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Ag~+、Hg~(2+)错配的二茂铁修饰的DNA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毛细管电泳HRP-H_2O_2-OAP电化学检测平台的建立 | 第25-36页 |
·引言 | 第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仪器装置 | 第25-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实验装置 | 第26页 |
·实验过程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AP的电化学行为 | 第27页 |
·运行缓冲液浓度及pH值的选择 | 第27-28页 |
·分离电压的选择 | 第28页 |
·检测电势的选择 | 第28-29页 |
·进样时间和电压 | 第29-30页 |
·毛细管电泳免疫电化学分析装置中电极污染对稳定性的影响与改进 | 第30-33页 |
·Pt电极在亚铁氰化钾-铁氰化钾溶液中运行的稳定性 | 第30页 |
·Pt电极的污染 | 第30-32页 |
·电极污染过程 | 第32-33页 |
·电泳运行条件与装置改造效果 | 第33-34页 |
·检测AP的重现性、检测限和线性范围 | 第34-35页 |
·HRP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酶联免疫分析竞争模式检测麻痹性贝毒及腹泻性贝毒 | 第36-50页 |
·引言 | 第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仪器装置 | 第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实验装置 | 第37页 |
·实验过程 | 第37-38页 |
·贝类样品分析 | 第38-39页 |
·PSP提毒操作(贝类、藻类样品) | 第38页 |
·DSP提毒操作(贝类、藻类样品) | 第38-39页 |
·贝类样品的孵育过程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实验原理 | 第39页 |
·最佳检测条件 | 第39-40页 |
·PSP的检测 | 第40-44页 |
·PSP检测条件优化 | 第40-42页 |
·线性范围、精密度及检测限 | 第42-43页 |
·贝类样品分析 | 第43-44页 |
·DSP的检测 | 第44-49页 |
·最佳检测条件 | 第44页 |
·DSP的检测 | 第44-46页 |
·线性范围、精密度及检测限 | 第46-47页 |
·贝类样品分析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毛细管电泳酶联免疫分析非竞争模式检测ASP | 第50-56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仪器装置 | 第50页 |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实验过程 | 第51页 |
·贝类样品分析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最佳检测条件 | 第51页 |
·ASP的检测 | 第51-53页 |
·线性范围、精密度及检测限 | 第53-54页 |
·贝类样品分析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Ag~+、Hg~(2+)作用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 | 第56-70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6-57页 |
·仪器装置 | 第56页 |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实验装置 | 第57-58页 |
·实验过程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Fc-S1的电化学行为 | 第59页 |
·Fc-S1的典型电泳图 | 第59-60页 |
·Fc-S1-S2的典型电泳图 | 第60页 |
·Fc-S1、Fc-S1-S2的同时在线检测 | 第60-61页 |
·Fc-S1与S3-S9的混合在线检测 | 第61-65页 |
·Fc-S1与S10-S12的混合在线检测 | 第65-67页 |
·Fc-S1与S3-S9、S10-S12和S13-S14的混合在线检测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错配DNA | 第70-79页 |
·引言 | 第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70-71页 |
·仪器装置 | 第70页 |
·主要试剂 | 第70-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实验装置 | 第71页 |
·实验过程 | 第71-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8页 |
·Ru(bpy)_2(dcbpy)NHS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72-73页 |
·缓冲液pH值和浓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进样时间的选择 | 第74页 |
·分离电压的选择 | 第74-75页 |
·检测电势的影响 | 第75页 |
·加入三丙胺的影响 | 第75-76页 |
·遮光条件的影响 | 第76-77页 |
·错配DNA的标准电泳图 | 第77-78页 |
·线性范围、精密度及检测限 | 第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