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肿瘤患者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相关因素研究 | 第8-23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8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8-10页 |
·研究对象 | 第8页 |
·研究方法与材料 | 第8-9页 |
·观察指标 | 第9页 |
·资料收集过程 | 第9-10页 |
·主要变量赋植 | 第10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0页 |
·结果 | 第10-17页 |
·机械性静脉炎与研究对象性别的关系 | 第13页 |
·机械性静脉炎与研究对象年龄的关系 | 第13-14页 |
·机械性静脉炎与研究对象文化程度的关系 | 第14页 |
·机械性静脉炎与研究对象疾病的关系 | 第14-15页 |
·机械性静脉炎与研究对象置管部位的关系 | 第15页 |
·机械性静脉炎与研究对象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 | 第15页 |
·机械性静脉炎与研究对象导管移位的关系 | 第15页 |
·机械性静脉炎与研究对象置管成功次数的关系 | 第15-16页 |
·机械性静脉炎与研究对象合并症的关系 | 第16页 |
·机械性静脉炎与送管困难的关系 | 第16页 |
·肿瘤患者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 | 第16-17页 |
·讨论 | 第17-23页 |
·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形成 | 第17-18页 |
·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诊断标准 | 第18页 |
·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时间 | 第18页 |
·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 第18-19页 |
·肿瘤患者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危险因素分析 | 第19-23页 |
第二章 不同方法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研究 | 第23-29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3页 |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研究方法与材料 | 第23-25页 |
·机械性静脉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25-26页 |
·机械性静脉炎的诊断 | 第25页 |
·械性静脉炎的鉴别诊断 | 第25-26页 |
·资料收集的过程 | 第26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26页 |
·结果 | 第26-27页 |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26-27页 |
·4种方法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 | 第27页 |
·4种方法预防PICC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严重程度的比较 | 第27页 |
·讨论 | 第27-29页 |
·4种方法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评价 | 第27-28页 |
·4种方法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严重程度的评价 | 第28页 |
·PICC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29-30页 |
·本研究得出结论 | 第29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29页 |
·永待解决的问题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6页 |
综述 | 第36-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