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中国陆地棉品种演化的遗传学分析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主要缩略词第11-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36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其应用第13-22页
  1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其特点第13-19页
   ·RFLP第13-14页
   ·RAPD第14-15页
   ·SSR第15-16页
   ·AFLP第16-17页
   ·SRAP第17-19页
   ·SNP第19页
  2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第19-22页
   ·分子图谱构建和基因克隆第19-20页
   ·植物分类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0页
   ·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20-22页
 第二章 棉花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第22-30页
  1 棉花的分子遗传图谱第22-24页
  2 棉花的QTL定位第24-30页
   ·产量性状的QTL定位第24-25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25-27页
   ·抗病性状的QTL定位第27页
   ·生理及其他性状的QTL定位第27-30页
 第三章 陆地棉种质资源概述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第30-34页
  1 我国陆地棉品种的引种第30-31页
  2 我国陆地棉育种的基础种质第31-32页
  3 陆地棉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第32-33页
  4 陆地棉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第33-34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4-36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36-86页
 第四章 中国陆地棉原始品种重要农艺及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36-5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6-38页
   ·亲本材料和作图群体构建第36-37页
   ·田间种植第37页
   ·性状调查第37页
   ·群体分析第37-38页
   ·数据处理、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50页
   ·亲本间的性状差异和性状在四交分离群体中的变异第38-39页
   ·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第39-40页
   ·陆地棉品种间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0-42页
     ·标记的分离类型及多态比例第40-41页
     ·陆地棉品种间的遗传图谱第41-42页
   ·QTL定位第42-50页
     ·农艺性状QTL定位第42-43页
     ·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第43-50页
  3 讨论第50-54页
   ·四交群体遗传作图及QTL定位效果第50-51页
   ·QTL的稳定性第51-52页
   ·成簇QTL第52-54页
 第五章 陆地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54-7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5-62页
   ·实验材料选取及表型性状调查第55页
   ·DNA提取及SSR标记分析第55页
   ·数据处理第55-6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2-67页
   ·品种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第62-64页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4-65页
     ·不同生态区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第64页
     ·不同系谱衍生系间的遗传多样性第64-65页
   ·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5-67页
     ·不同棉区品种的遗传差异第65-67页
     ·不同系谱衍生系的遗传差异第67页
  3 讨论第67-70页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途径第67-68页
   ·我国棉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第68-70页
 第六章 中国陆地棉品种优异等位变异的检测及传递分析第70-8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1-72页
   ·实验材料的选取及表型性状调查第71页
   ·连锁不平衡的衡量第71页
   ·群体结构分析第71页
   ·标记位点与QTL的关联分析第71-72页
   ·优异等位变异的确认及传递分析第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84页
   ·连锁不平衡及群体结构分析第72-74页
   ·与陆地棉农艺及纤维品质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第74-75页
   ·与FBL定位QTL一致的标记位点第75-78页
   ·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第78-81页
   ·优异等位变异的传递分析第81-84页
  3 讨论第84-86页
   ·SSR位点连锁不平衡与关联作图的关系第84页
   ·群体结构分析的必要性第84-85页
   ·关联分析定位QTL的特点及应用第85页
   ·关联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利用第85-86页
全文结论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凤丹对铜的耐性机理、丹皮酚与抗氧化胁迫能力的关系
下一篇:草地早熟禾种子休眠破除及喷施多效唑、抗倒酯对其坪用和生理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