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风湿痹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风湿痹病名称的沿革 | 第12页 |
·风湿痹病的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风湿痹病的询证医学研究 | 第13页 |
·马钱子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马钱子的化学组成 | 第13-14页 |
·马钱子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生物碱的提取工艺 | 第15-16页 |
·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桂枝挥发油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川芎挥发油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乳香挥发油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没药挥发油研究进展 | 第19页 |
·微囊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中药微囊制剂的概述 | 第19页 |
·微囊制剂的特点 | 第19-20页 |
·中药微囊的制备工艺 | 第20-21页 |
·本文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马钱子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2-31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2-23页 |
·实验流程 | 第23-24页 |
·高效液相法测定马钱子碱及士的宁 | 第24-25页 |
·色谱条件 | 第24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马钱子供试液的制备 | 第24-25页 |
·马钱子碱及士的宁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5页 |
·马钱子生物碱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5-27页 |
·乙醇浓度的选择 | 第25-26页 |
·料液比的选择 | 第26页 |
·回流时间的选择 | 第26页 |
·回流次数的选择 | 第26-27页 |
·马钱子生物碱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 | 第27-29页 |
·马钱子生物碱最佳提取条件的验证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挥发油的提取及其GC-MS分析 | 第31-37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1-32页 |
·四种药材中挥发油的提取 | 第32页 |
·乳香挥发油的提取 | 第32页 |
·没药挥发油的提取 | 第32页 |
·川芎挥发油的提取 | 第32页 |
·桂枝挥发油的提取 | 第32页 |
·四种挥发油的GC-MS分析 | 第32-36页 |
·挥发油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GC-MS的分析条件 | 第32-33页 |
·乳香挥发油的GC-MS图 | 第33-34页 |
·没药挥发油的GC-MS图 | 第34-35页 |
·川芎挥发油的GC-MS图 | 第35-36页 |
·桂枝挥发油的GC-MS图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微囊制剂的HPLC分析方法 | 第37-45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7-38页 |
·桂皮醛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8-41页 |
·色谱条件 | 第38-39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桂皮醛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考察 | 第39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9-40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0页 |
·重现性考察 | 第40页 |
·桂皮醛的加样回收率考察 | 第40页 |
·桂枝挥发油中桂皮醛含量分析 | 第40-41页 |
·马钱子碱及士的宁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1-44页 |
·色谱条件 | 第41页 |
·马钱子碱及士的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1页 |
·马钱子碱及士的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1-42页 |
·马钱子碱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考察 | 第42页 |
·士的宁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考察 | 第42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42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2页 |
·重现性考察 | 第42页 |
·马钱子碱及士的宁的加样回收率考察 | 第42-43页 |
·马钱子生物碱纯化物中马钱子碱及士的宁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四种药材挥发油与马钱子生物碱混合物的微囊制备 | 第45-57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5-46页 |
·微囊的制备工艺流程 | 第46页 |
·微囊的质量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微囊的消解 | 第46-47页 |
·微囊包封率的测定 | 第47页 |
·微囊载药量的测定 | 第47页 |
·单因素考察傲襄制备的工艺条件 | 第47-51页 |
·搅拌速度对微囊的影响 | 第47页 |
·乳化剂种类对微囊的影响 | 第47-48页 |
·囊材浓度对微囊的影响 | 第48-49页 |
·囊芯:囊材比例对微囊的影响 | 第49-50页 |
·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对微囊的影响 | 第50页 |
·乳化剂浓度对微囊的影响 | 第50-51页 |
·正交实验优化微囊制备工艺 | 第51-53页 |
·正交实验因素与水平 | 第51页 |
·微囊正交实验结果及其方差分析 | 第51-53页 |
·微囊最佳制备工艺验证 | 第53页 |
·微囊的GC-MS定性鉴定 | 第53-5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53-54页 |
·GC-MS的测试条件 | 第54页 |
·GC-MS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6章 混合微囊的质量评价 | 第57-64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7-58页 |
·最佳制备工艺下微囊的形态学测试 | 第58页 |
·最佳制备工艺下微囊的粒径分布测试 | 第58-59页 |
·微囊溶出度的质量评价 | 第59-62页 |
·色谱条件 | 第59页 |
·溶出介质选择 | 第59页 |
·体外溶出度的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微囊的溶出释放测定结果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