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5页
绪论第15-33页
 一、选题的缘起第15-17页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7-28页
  (一) 国内外的“身份”理论研究第17-22页
  (二) 对中国古代作者及文学活动的研究第22-28页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28页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8-31页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31-33页
  (一) 研究方法第31页
  (二) 研究意义第31-33页
第一章 身份、作者身份与文学活动第33-57页
 第一节 从“主体”到“身份”第33-45页
  一、20世纪西方学界对“主体”观念的质疑第33-37页
  二、“身份”理论的形成第37-39页
  三、“身份”观念的后现代性第39-42页
  四、主体“身份意识”的形成第42-45页
 第二节 “身份”理论对“作者观”的影响第45-49页
  一、从“作者中心论”到“作者之死”第45-48页
  二、从“单一身份”作者到“多重身份”作者第48-49页
 第三节 “作者身份”与文学活动第49-57页
  一、多重身份与文学话语的复杂性第49-51页
  二、身份选择与特殊文学话语的形成第51-52页
  三、文化身份与作者的文化立场第52-57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作者的身份构成及特点第57-81页
 第一节 中国古代作者的身份特点第57-70页
  一、身份构成特点:“官员”身份为主线第57-60页
  二、独特的身份确认:士第60-62页
  三、比较视野下的身份构成特殊性第62-69页
  四、中国古代作者的特殊身份:“官员”第69-70页
 第二节 中国古代作者特殊身份:“官员”身份的构成第70-81页
  一、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仕”观念的影响第70-75页
  二、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对“仕”的促进作用第75-81页
第三章 “官员”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第81-113页
 第一节 “官员”身份与作者多重身份的构成第81-99页
  一、作为“官学”的儒家文化第81-86页
  二、“选官”制和“官制”第86-95页
  三、“仕”观念转变与“文人”、“文人之隐”第95-99页
 第二节 个案分析:“官员”身份影响下的文学活动第99-113页
  一、从“进士”身份看唐代传奇的勃兴第99-104页
  二、官员“宦游”与“乡愁”、“边塞”诗的兴起第104-109页
  三、作者身份变异与通俗文学的发展第109-113页
第四章 “官员”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话语第113-147页
 第一节 “官员”身份意识的建立第113-125页
  一、官方意识形态的介入第113-120页
  二、“官员”的群体身份认同第120-123页
  三、他者的“凝视”第123-125页
 第二节 个案分析:“官员”身份对作者文学观念的影响第125-134页
  一、“文以载道”:“官员”的身份责任感第125-129页
  二、“温柔敦厚”:政治理想与顺从第129-132页
  三、“美刺”:身份责任与“臣属”话语的双重显现第132-134页
 第三节 个案分析:“官员”身份对作者文学趣味的影响第134-147页
  一、文学话语中的“隐语”第134-138页
  二、从“心怀魏阙”到“寄情山水”第138-143页
  三、“以文为戏”第143-147页
结语:从“身份”理论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第147-150页
附: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作者简表第150-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3-174页
后记第174-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物联网产业成长研究
下一篇:现代汉语二合复句中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