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重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
| 汉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双重遗产的一般理论 | 第11-14页 |
| ·双重遗产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 ·双重遗产的特点 | 第12-14页 |
| ·双重遗产的世界性 | 第13页 |
| ·双重遗产的稀缺性 | 第13页 |
| ·双重遗产的复合性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国际上的双重遗产保护现状 | 第14-26页 |
| ·世界双重遗产概况 | 第14-18页 |
| ·双重遗产的分布 | 第14-15页 |
| ·双重遗产面临的危机 | 第15-16页 |
| ·双重遗产保护的意义 | 第16-18页 |
| ·国际法律体系中的双重遗产保护 | 第18-23页 |
| ·双重遗产保护国际公约 | 第18-21页 |
| ·双重遗产保护的组织机构 | 第21-23页 |
| ·双重遗产现有保护体系的缺陷 | 第23-26页 |
| ·国际公约的软法性和组织机构的软弱性 | 第23-24页 |
| ·国际公约及其组织机构的非普遍性 | 第24-25页 |
| ·国际公约在司法实践中的难操作性 | 第25-26页 |
| ·国际公约执行的非自动性 | 第26页 |
| 第三章 国外的世界遗产法律保护制度 | 第26-32页 |
| ·各国的世界遗产法律保护体制 | 第26-30页 |
| ·美国 | 第26-27页 |
| ·法国 | 第27-28页 |
| ·西班牙 | 第28-29页 |
| ·日本 | 第29-30页 |
| ·意大利 | 第30页 |
| ·国外世界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 第30-32页 |
| ·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础 | 第31页 |
| ·完善的机构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相结合 | 第31页 |
| ·充足的资金保障 | 第31页 |
| ·公众的广泛参与 | 第31-32页 |
| ·人才培养是关键 | 第32页 |
| 第四章 我国双重遗产保护——以武夷山为例 | 第32-44页 |
| ·我国的双重遗产保护 | 第32-35页 |
| ·我国的双重遗产现状 | 第32-33页 |
| ·我国的双重遗产保护法律法规 | 第33-35页 |
| ·武夷山的自然和人文概况 | 第35-38页 |
| ·武夷山的自然状况 | 第36-37页 |
| ·武夷山的人文状况 | 第37-38页 |
| ·我国对武夷山的法律保护 | 第38-41页 |
| ·我国对武夷山的法律保护现状 | 第38-39页 |
| ·武夷山法律保护中存在的矛盾 | 第39-41页 |
| ·我国双重遗产法律保护的欠缺 | 第41-44页 |
| ·缺乏专门立法,相关法律法规协调性差 | 第42页 |
| ·地方法律法规位阶低,效力差 | 第42-43页 |
| ·缺乏专门保护机构,管理体制协调性差 | 第43页 |
| ·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 | 第43-44页 |
| ·缺乏宣传教育和监督机制 | 第44页 |
| 第五章 我国双重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 | 第44-55页 |
| ·尽快制定世界遗产保护法 | 第44-48页 |
| ·制定世界遗产保护法的必要性 | 第44-46页 |
| ·世界遗产保护法的基本内容 | 第46-48页 |
| ·双重遗产保护体系的完善 | 第48-55页 |
| ·构建我国双重遗产保护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48-50页 |
| ·双重遗产保护相关制度的构建 | 第50-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