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论题的源起 | 第11页 |
| ·研究对象与背景 | 第11-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8-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2章 文化线路视野下茶叶之路的建筑遗产 | 第21-47页 |
| ·茶叶之路的历史沿革 | 第21-37页 |
| ·茶叶之路的源起 | 第21-26页 |
| ·茶叶之路的形成 | 第26-36页 |
| ·茶叶之路的终结 | 第36-37页 |
| ·茶叶之路作为文化线路的概念 | 第37-45页 |
| ·文化线路的概念 | 第37-39页 |
| ·茶叶之路作为文化线路的依据 | 第39-45页 |
| ·文化线路视野下茶叶之路建筑遗产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5-47页 |
| 第3章 茶叶之路源头的建筑遗产 | 第47-75页 |
| ·茶乡、茶棚、花桥、石板路、鸡公车与车局 | 第47-57页 |
| ·茶乡与茶棚 | 第47-49页 |
| ·花桥与石板路 | 第49-53页 |
| ·鸡公车与车局 | 第53-57页 |
| ·茶叶贸易重镇羊楼洞与新店 | 第57-64页 |
| ·羊楼洞古镇 | 第57-61页 |
| ·新店古镇 | 第61-64页 |
| ·茶叶的制作与加工:茶行屋 | 第64-69页 |
| ·船帮、商埠码头、避风港和茶馆 | 第69-74页 |
| ·船帮、商埠码头 | 第69-71页 |
| ·避风港 | 第71-73页 |
| ·茶馆 | 第73-74页 |
| ·茶叶的管理机构:坞堡与巡检司 | 第74-75页 |
| 第4章 砖茶的加工与砖茶厂 | 第75-81页 |
| ·砖茶的加工 | 第75-78页 |
| ·近代砖茶厂 | 第78-81页 |
| 第5章 茶叶之路上的商住建筑 | 第81-121页 |
| ·世界最大茶叶集散地:汉口 | 第81-86页 |
| ·汉口的茶楼、会馆、茶业公所、《汉报》和“担茶人”邮票 | 第86-93页 |
| ·汉口的茶楼 | 第86-88页 |
| ·汉口山陕西会馆 | 第88-91页 |
| ·汉口茶业会所、《汉报》与“担茶人”邮票 | 第91-93页 |
| ·汉口俄租界、工部局、巡捕房、银行、茶商办公楼与商住建筑 | 第93-115页 |
| ·汉口俄租界 | 第94-96页 |
| ·汉口俄国领事馆 | 第96-98页 |
| ·俄租界工部局 | 第98-99页 |
| ·俄国巡捕房 | 第99-100页 |
| ·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 | 第100-102页 |
| ·新泰大楼 | 第102-104页 |
| ·巴公房子 | 第104-106页 |
| ·李维诺夫别墅 | 第106-108页 |
| ·中国买办公寓 | 第108-111页 |
| ·万国医院 | 第111-112页 |
| ·邦可西餐厅 | 第112页 |
| ·西商跑马场 | 第112-115页 |
| ·襄樊的山陕会馆 | 第115-117页 |
| ·湖北境外其他建筑 | 第117-121页 |
| 第6章 茶叶之路上的宗教建筑 | 第121-137页 |
| ·将军寺与王爷庙 | 第121-123页 |
| ·关帝庙、东正教堂、恰克图与买卖成 | 第123-131页 |
| ·关帝庙 | 第123-127页 |
| ·东正教教堂 | 第127-129页 |
| ·恰克图与买卖城 | 第129-131页 |
| ·喇嘛庙与佛寺 | 第131-134页 |
| ·孤魂庙与冰美人 | 第134-137页 |
| 第7章 茶叶之路建筑遗产的保护 | 第137-142页 |
| ·茶叶之路建筑遗产的启迪 | 第137-138页 |
| ·茶叶之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建议 | 第138-140页 |
| ·茶叶之路建筑遗产的保护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 | 第140-142页 |
| 第8章 结语 | 第142-144页 |
| 致谢 | 第144-1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 附录1 论文图表来源 | 第149-156页 |
| 附录2 博士期间的主要论著、科研与获奖情况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