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致命的变初速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2 非致命武器变初速方案 | 第14-18页 |
·改变装药变初速技术 | 第14-16页 |
·改变装药总能量 | 第14-15页 |
·改变装药的能量利用率 | 第15-16页 |
·改造武器结构变初速技术 | 第16-17页 |
·增添装置式变初速技术 | 第16-17页 |
·改变武器原结构变初速技术 | 第17页 |
·本文所采用的变初速方案 | 第17-18页 |
3 非致命武器致伤阈值与弹丸初速的分析 | 第18-28页 |
·非致命武器作用效果评估的发展 | 第18页 |
·致伤效果实验数据分析 | 第18-22页 |
·采用动能标准的预测模型 | 第19-20页 |
·采用比动能标准的预测模型 | 第20-22页 |
·18.4mm 防暴枪动能弹的变初速外弹道仿真 | 第22-28页 |
·防暴动能弹的结构特点 | 第22-24页 |
·外弹道学的基本理论 | 第24-25页 |
·18.4mm 防暴枪动能弹外弹道数学模型 | 第25-27页 |
·18.4mm 防暴枪发射动能弹外弹道仿真 | 第27-28页 |
4 基于变初速的弹道模型 | 第28-35页 |
·内弹道学的简要介绍和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内弹道学的简要介绍 | 第28页 |
·内弹道学的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防暴枪内弹道数学模型 | 第29-31页 |
·外加药室容积变初速方式内弹道模型 | 第31-33页 |
·外加药室容积变初速方式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外加药室容积变初速方式的内弹道模型 | 第32-33页 |
·身管开漏气孔变初速方式内弹道模型 | 第33-35页 |
·身管开漏气孔变初速方式的介绍 | 第33页 |
·身管开漏气孔变初速方式的内弹道模型 | 第33-35页 |
5 变初速发射技术参数设计 | 第35-56页 |
·仿真软件 MATLAB 的简介 | 第35-37页 |
·MATLAB 特点的介绍 | 第35页 |
·Runge-Kutta 计算方法的介绍 | 第35-37页 |
·18.4mm 原枪发射动能弹内弹道仿真 | 第37-40页 |
·外加药室容积变初速发射技术参数设计 | 第40-46页 |
·外加药室容积在不同位置时对弹丸初速影响 | 第40-43页 |
·不同容积量的外加药室容器对弹丸初速的影响 | 第43-46页 |
·在身管上开漏气孔的变初速内弹道建模仿真 | 第46-52页 |
·漏气孔在身管不同位置处对弹丸初速的影响 | 第46-49页 |
·不同直径的漏气孔对弹丸初速的影响 | 第49-52页 |
·组合式变初速技术 | 第52-56页 |
·组合式变初速技术的介绍 | 第52页 |
·组合式变初速技术的内弹道模型 | 第52-53页 |
·组合式变初速技术内弹道仿真计算 | 第53-56页 |
6 变初速发射装置结构设计 | 第56-68页 |
·外加药室容积的设计 | 第56-61页 |
·外加药室容积设计的要求 | 第56页 |
·外加药室容积形状的选择 | 第56-57页 |
·外加药室容积材料的选择 | 第57-58页 |
·外加药室容积壁厚的计算 | 第58-60页 |
·外加药室容积的三维建模 | 第60-61页 |
·调气装置的设计 | 第61-67页 |
·调气阀的设计 | 第62-64页 |
·调气阀壁厚与直径的计算以及材料的选择 | 第64-66页 |
·调气箍的设计 | 第66-67页 |
·变初速装置组装到原枪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