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4页 |
缩写对比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 第15-18页 |
·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 | 第15-16页 |
·独特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 | 第16页 |
·生物被膜 | 第16-17页 |
·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 | 第17页 |
·外膜低通透性 | 第17-18页 |
·铜绿假单胞菌RND外排泵及外排泵MexGHI-opmD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铜绿假单胞菌的RND外排泵及其结构 | 第18页 |
·铜绿假单胞菌的RND外排泵与细菌的耐药性 | 第18-19页 |
·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GHI-OpmD简介 | 第19-20页 |
·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GHI-OpmD与细菌的耐药性 | 第20页 |
·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GHI-OpmD与群体感应系统及绿脓菌素的关系 | 第20-21页 |
·抗生素的分类、特性以及现状 | 第21-22页 |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QS system) | 第22-24页 |
·Las和Rhl系统 | 第23页 |
·PQS系统 | 第23-24页 |
·吩嗪的生物活性及调节途径 | 第24-26页 |
·吩嗪化合物的合成及基本特性 | 第25页 |
·铜绿假单胞菌中绿脓菌素(PYO)和群体感应系统的关系 | 第25-26页 |
·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的组成及调控 | 第26-29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55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7页 |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31-33页 |
·培养基的配制及各种抗生素的使用浓度 | 第33-36页 |
·试剂 | 第36页 |
·仪器 | 第36-37页 |
·基本的实验方法 | 第37-45页 |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37-38页 |
·琼脂糖凝胶DNA片段纯化回收 | 第38页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9页 |
·铜绿假单胞菌感受态细胞的快速制备 | 第39页 |
·电转化 | 第39-40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反应体系(100μl) | 第40页 |
·酶切和连接反应 | 第40-41页 |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43页 |
·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43页 |
·双亲株实验 | 第43-44页 |
·启动子-报到子整合体系的构建 | 第44-45页 |
·绿脓菌素(pyocyanin,PYO)激活下MexGHI-opmD调节基因的筛选 | 第45-51页 |
·固体平板中绿脓菌素(PYO)浓度与MexGHI-OpmD表达激活的关系 | 第45-46页 |
·液体培养基中绿脓菌素(PYO)浓度与MexGHI-OpmD表达激活的关系 | 第46页 |
·转座突变 | 第46-47页 |
·转座突变体的筛选 | 第47-48页 |
·随机PCR | 第48-49页 |
·转座子插入位点的确定 | 第49-50页 |
·基因互补实验 | 第50页 |
·基因过量表达实验 | 第50-51页 |
·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51-55页 |
·细菌的运动实验 | 第51-52页 |
·刚果红实验 | 第52页 |
·绿脓菌素的测定 | 第52页 |
·蛋白水解酶活力测定 | 第52-53页 |
·最小抑制浓度(MIC)的测定 | 第53页 |
·细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第53-55页 |
·平板滤纸片法测定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53-54页 |
·平板CFU法测定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55-90页 |
·PYO浓度与外排泵MexGHI-OpmD表达激活的关系 | 第55页 |
·固体平板中PYO浓度与MexGHI-OpmD表达激活的关系 | 第55页 |
·液体培养基中PYO浓度与MexGHI-OpmD表达激活的关系 | 第55页 |
·转座突变体库的构建及转座突变体的筛选 | 第55-61页 |
·随机转座突变体文库的筛选 | 第55-59页 |
·转座突变体突变基因的确定 | 第59-61页 |
·转座突变体菌株表型的测定 | 第61-68页 |
·绿脓菌素(pyocyanin)的测定 | 第61-62页 |
·细菌运动性实验 | 第62-64页 |
·蛋白水解酶的测定 | 第64-65页 |
·刚果红实验 | 第65页 |
·转座突变体的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第65-68页 |
·平板滤纸片法测定转座突变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 | 第66-67页 |
·转座突变体最小抑制浓度(MIC)的测定 | 第67页 |
·平板CFU法测定转座突变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 | 第67-68页 |
·PA2621和PA2620对外排泵MexGHI-opmD的调节 | 第68-75页 |
·37号转座突变体的互补实验 | 第68-72页 |
·PA2621和PA2620基因高表达对外排泵基因mexGHI-opmD的调节 | 第72-74页 |
·载体pKD-mexG在ΔPA2621和ΔPA2620中的表达 | 第74-75页 |
·PA2621和PA2620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75-90页 |
·突变体表型的测定 | 第75-85页 |
·绿脓菌素(pyocyanin)的测定 | 第75页 |
·运动性的测定 | 第75-78页 |
·蛋白水解酶的测定 | 第78页 |
·刚果红实验 | 第78-80页 |
·突变体的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第80-85页 |
·平板滤纸片法测定突变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 | 第80-82页 |
·突变体的最小抑制浓度(MIC)的测定 | 第82页 |
·平板CFU法测定转座突变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 | 第82-85页 |
·载体pKD-rsmA在APA2621和ΔPA2620中的表达 | 第85-86页 |
·PA2621、PA2620和PQS系统之间的关系 | 第86-87页 |
·PA2621、PA2620和QS系统(Las和Rhl系统)之间的关系 | 第87-88页 |
·PA2621、PA2620和三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之间的关系 | 第88-90页 |
第四章 结论及讨论 | 第90-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附录 | 第101-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