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MPLS VPN 组播流量工程 | 第18-26页 |
·MPLS 网络 | 第18-19页 |
·MPLS VPN 技术 | 第19-21页 |
·MPLS VPN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MPLS VPN 组播系统结构 | 第20-21页 |
·MPLS TE 技术 | 第21-22页 |
·MPLS TE 概述 | 第21页 |
·MPLS TE 系统构架 | 第21-22页 |
·组播 QoS 路由算法 | 第22-24页 |
·IP 组播技术 | 第22页 |
·QoS 组播模型 | 第22-24页 |
·典型的 QoS 组播路由算法 | 第24页 |
·MPLS VPN 流量工程中的组播 QoS 路由策略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蚁群算法实现 QoS 组播路由算法 | 第26-48页 |
·基本蚁群算法 | 第26-33页 |
·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26页 |
·蚁群算法的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基本蚁群算法的步骤 | 第28-29页 |
·蚁群 QoS 组播算法描述 | 第29-32页 |
·组播 QoS 蚁群算法步骤 | 第32-33页 |
·改进蚁群算法 QoS 组播路由 | 第33-37页 |
·对图进行预剪枝 | 第34-36页 |
·信息素强度参数的改变 | 第36页 |
·信息素激励方式改变 | 第36-37页 |
·仿真结果 | 第37-42页 |
·仿真工具及网络拓扑 | 第37-38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参数不同取值对算法实验结果影响分析 | 第42-47页 |
·参数α不同取值对算法影响实验 | 第43-44页 |
·参数β不同取值对算法影响实验 | 第44-46页 |
·参数ρ不同取值对算法影响实验 | 第46-47页 |
·参数对组播 QoS 蚁群算法影响结论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蚁群粒子群融合组播 QoS 路由算法 | 第48-63页 |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48-50页 |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粒子群算法流程 | 第49-50页 |
·蚁群算法与粒子群算法融合算法思想 | 第50-51页 |
·混合算法的融合方式 | 第50页 |
·混合算法具体步骤 | 第50-51页 |
·蚁群算法创建备选路径集 | 第51-52页 |
·蚁群算法用于求解最短路径的算法流程 | 第51-52页 |
·备选路径集编码 | 第52页 |
·混合算法中粒子群优化算法设计 | 第52-57页 |
·粒子群优化算法步骤 | 第52-53页 |
·节点序列的基本操作 | 第53-55页 |
·微粒位置和速度的更新 | 第55-56页 |
·适应度函数 | 第56页 |
·组播树去环 | 第56-57页 |
·算法仿真 | 第57-62页 |
·混合算法在拓扑节点数 30 仿真实验 | 第57-61页 |
·混合算法在不同节点数网络拓扑仿真实验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动态负载均衡的组播路由算法 | 第63-78页 |
·组播负载均衡 | 第63页 |
·组播负载均衡算法数学模型 | 第63-65页 |
·网络模型 | 第63页 |
·负载均衡组播树问题描述 | 第63-65页 |
·组播负载均衡算法基本思想 | 第65页 |
·组播负载均衡算法步骤 | 第65-71页 |
·算法流程图 | 第65-66页 |
·链路权值矩阵的生成 | 第66-68页 |
·组播树主干的建立 | 第68-70页 |
·组播目的节点并入组播树 | 第70-71页 |
·组播树去环 | 第71页 |
·组播树目的节点动态变化时算法 | 第71-72页 |
·组播树节点增加 | 第71页 |
·组播树节点减少 | 第71-72页 |
·算法仿真 | 第72-77页 |
·静态下生成树带宽代价以及负载均衡相关实验 | 第72-76页 |
·动态下生成树带宽代价以相关实验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8-79页 |
·本文贡献 | 第78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