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附表目录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谍战剧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 ·谍战剧的内涵 | 第15-17页 |
| ·谍战剧的外延 | 第17-18页 |
| 第2章 谍战剧的历史流变 | 第18-28页 |
| ·谍战剧的前身——反特片 | 第18-20页 |
| ·50-60 年代反特片第一次高潮 | 第18-19页 |
| ·70 年代反特片第二次高潮 | 第19-20页 |
| ·改革开放以来谍战剧的发展历程 | 第20-28页 |
| ·谍战剧的初兴期(1981 年-2000 年) | 第21-22页 |
| ·谍战剧的繁荣期(2001 年-2009 年) | 第22-26页 |
| ·谍战剧的探索期(2010 年至今) | 第26-28页 |
|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谍战剧的审美特征 | 第28-43页 |
| ·多样化的题材特色 | 第28-33页 |
| ·革命历史题材揭秘真实谍战 | 第28-31页 |
| ·涉案侦破题材表现智斗谍战 | 第31-32页 |
| ·国家安全题材演绎现代谍战 | 第32-33页 |
| ·独特的叙事结构 | 第33-37页 |
| ·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 第33-35页 |
| ·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 | 第35-36页 |
| ·多线索的情节突转 | 第36-37页 |
| ·立体化的人物形象 | 第37-43页 |
| ·正面人物个性化 | 第37-39页 |
| ·反派角色复杂化 | 第39-40页 |
| ·女性形象多元化 | 第40-43页 |
| 第4章 谍战剧的观众接受心理分析——以《黎明之前》为例 | 第43-54页 |
| ·《黎明之前》的收视率调查 | 第44-45页 |
| ·社会文化心理 | 第45-49页 |
| ·理想信念的唤起 | 第46-47页 |
| ·平民英雄的渴望 | 第47-48页 |
| ·怀旧心理的释放 | 第48-49页 |
| ·审美心理 | 第49-54页 |
| ·惊险悬疑色彩带来解密快感 | 第50-51页 |
| ·人物多重身份契合审美需求 | 第51-52页 |
| ·专业谍战知识满足求知欲 | 第52-54页 |
| 第5章 当前谍战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54-62页 |
| ·当前谍战剧存在的问题 | 第54-58页 |
| ·谍战剧创作陷入旅鼠模式 | 第54-56页 |
| ·谍战剧的美剧化倾向 | 第56-57页 |
| ·谍战剧过度渲染暴力 | 第57-58页 |
| ·关于谍战剧创作的对策 | 第58-62页 |
| ·融合多种类型 | 第58-59页 |
| ·坚持创新为要 | 第59-60页 |
| ·强化精品意识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