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论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概念的厘清:“准抢劫犯罪”概念的确立 | 第14-23页 |
第一节 传统“转化型抢劫犯罪”概念之“转化”内涵的异化 | 第15-21页 |
一、 转化犯理论简要的溯源性考察 | 第15-16页 |
二、 当前转化犯理论与我国《刑法》第 269 条的内在矛盾分析 | 第16-20页 |
(一) 转化犯基础尚存争议 | 第16-18页 |
(二) 转化过程中是否包含停止形态 | 第18-19页 |
(三) 转化犯停止形态认定标准的迷失 | 第19-20页 |
三、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事后抢劫”的合理性辨析:基于语义逻辑的视角 | 第21页 |
第三节 “准抢劫”概念的合理性分析:基于法律拟制的视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纷争与评析:目前我国关于准抢劫犯罪停止形态的理论与实践 | 第23-28页 |
第一节 理论争议与评析 | 第23-27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与评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问题解决的核心:准抢劫犯罪体系性划分标准的提出 | 第28-36页 |
第一节 划分标准聚讼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本文划分标准的提出 | 第30页 |
第三节 划分标准的依据 | 第30-33页 |
一、 两类行为罪质的本质差异 | 第30-31页 |
二、 域外与历史维度的经验支撑 | 第31-33页 |
第四节 标准的细化 | 第33-36页 |
一、 “占有”内涵的诠释 | 第33-34页 |
二、 “身份犯”争议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问题的推进:准抢劫犯罪停止形态标准的确立 | 第36-44页 |
第一节 准抢劫犯罪预备形态的确立 | 第36-38页 |
一、 准抢劫犯罪是否存在预备形态 | 第36-37页 |
二、 准抢劫犯罪预备形态可罚性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准抢劫犯罪中止形态的确立 | 第38-40页 |
一、 准抢劫犯罪是否存在中止形态 | 第38页 |
二、 准抢劫犯罪中止形态的判断标准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准抢劫犯罪未遂形态的确立 | 第40-44页 |
一、 准抢劫犯罪未遂标准的提出 | 第40页 |
二、 准抢劫犯罪未遂标准的证成 | 第40-44页 |
(一) 第一种情形之证成 | 第40-41页 |
(二) 第二种情形之证成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