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课题来源 | 第9-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关于后工业社会的研究 | 第11-14页 |
·关于传统产业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 第15-17页 |
·关于品牌传播的研究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创新点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后工业社会传统产业面临抉择 | 第22-36页 |
·我国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第22-29页 |
·对“后工业社会”的界定 | 第22-24页 |
·后工业社会的特征 | 第24-26页 |
·我国现阶段的后工业社会特征 | 第26-29页 |
·后工业社会的我国传统产业 | 第29-31页 |
·传统产业的界定 | 第29-31页 |
·传统产业的处境 | 第31页 |
·后工业社会传统产业创意化转型之路 | 第31-34页 |
·文化资本:经济增长的源泉 | 第32页 |
·传统产业为什么要文化创意化转型 | 第32-33页 |
·传统产业创意化转型的两种选择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传统产业文化创意化的品牌之路 | 第36-41页 |
·品牌传播,即文化的传播 | 第36页 |
·品牌传播要素分析 | 第36-38页 |
·向谁传播文化?——寻找“买缘群体” | 第37页 |
·传播什么文化?——符合期待 | 第37页 |
·如何传播文化?——碎片化时代的理性传播 | 第37-38页 |
·传统产业文化创意化的品牌之路 | 第38-40页 |
·品牌的“符号价值” | 第38-39页 |
·同质化市场竞争的需要 | 第39页 |
·传统产业成功转型的需要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文化加法”模式:A+B>AB | 第41-53页 |
·模式概述 | 第41-42页 |
·大众化品牌传播模式——“做大做强” | 第42-44页 |
·模式陈述 | 第42页 |
·模式特性 | 第42-43页 |
·案例分析——大芬油画村:传统加工业的艺术化蜕变 | 第43-44页 |
·专业化品牌传播模式——“做专做精” | 第44-48页 |
·模式陈述 | 第45页 |
·模式特性 | 第45-47页 |
·案例分析——海伦钢琴:致力于“码克”的成功 | 第47-48页 |
·定点式品牌传播模式——“做久做远” | 第48-51页 |
·模式陈述 | 第49页 |
·模式特性 | 第49-50页 |
·案例分析——胖哥:巩固阵地,向外延伸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文化蜕变”模式:A+B=C | 第53-58页 |
·模式概述 | 第53页 |
·模式特性 | 第53-54页 |
·文化消费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 | 第53页 |
·“产品”的多次售卖 | 第53-54页 |
·价值的快速消失,重复购买率低 | 第54页 |
·营销路径的特殊性 | 第54页 |
·传统企业的折翼之变 | 第54-56页 |
·生产核心的变化:物质产品到精神内容的转变 | 第54-55页 |
·传播渠道的改变 | 第55页 |
·经营模式: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 | 第55-56页 |
·案例分析:惠明企业——中国民营水电大王的成功之跃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