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陵公园满族特色景观区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5页 |
·北陵历史背景 | 第12页 |
·满族文化背景 | 第12-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区域定位思考 | 第22-36页 |
·区域发展现状梳理 | 第22-28页 |
·城市发展要求 | 第22-23页 |
·北陵公园规划要求 | 第23-25页 |
·区位条件剖析 | 第25-28页 |
·设计原则 | 第28-31页 |
·尊重北陵精神 | 第28-29页 |
·发掘满族文化 | 第29-30页 |
·设计人性化空间 | 第30-31页 |
·设计理念 | 第31-33页 |
·现代骨 | 第31-32页 |
·民俗魂 | 第32-33页 |
·自然衣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满族特色景观结构的生成 | 第36-52页 |
·沿水清代历史景观环的形成 | 第36-46页 |
·沉淀——建立后金区 | 第38-41页 |
·融合——定都北京区 | 第41-44页 |
·升华——康乾盛世区 | 第44-46页 |
·满族文化廊的形成 | 第46-48页 |
·女真文化廊 | 第47-48页 |
·努尔哈赤文化廊 | 第48页 |
·康乾盛世文化廊 | 第48页 |
·特色景观核心的形成 | 第48-50页 |
·满族文化活动区 | 第48-49页 |
·昭陵红枫区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满族特色景观场所的营造 | 第52-68页 |
·场所营造的思想 | 第52页 |
·突出清代历史主题 | 第52页 |
·营造满族文化空间 | 第52页 |
·积极应对周边环境 | 第52页 |
·营造活态的展示空间 | 第52-59页 |
·功能布局的适应 | 第52-55页 |
·流线组织的多元 | 第55-57页 |
·空间属性的调节 | 第57-59页 |
·塑造地域的情境空间 | 第59-65页 |
·满族场景的还原 | 第60-62页 |
·清代情景的渲染 | 第62-65页 |
·创造参与的互动空间 | 第65-67页 |
·满族主题体验型 | 第65页 |
·工艺实践操作型 | 第65-66页 |
·满族角色扮演型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满族特色景观节点的构建 | 第68-74页 |
·景观序列组织 | 第68-69页 |
·自然生态为前导 | 第68-69页 |
·休闲文化为过渡 | 第69页 |
·人文文化为高潮 | 第69页 |
·满族文化符号应用 | 第69-72页 |
·符号表征 | 第69-70页 |
·形态隐喻 | 第70-71页 |
·具象模仿 | 第71-72页 |
·景观节点塑造 | 第72-73页 |
·游船码头 | 第72页 |
·满族垂钓台 | 第72-73页 |
·萨满文化舞台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