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气韵生动”的由来 | 第9-13页 |
·谢赫“六法论”的产生 | 第9页 |
·“气韵生动”的含义 | 第9-12页 |
·“气韵生动”中“气”的释义 | 第9-10页 |
·“气韵生动”中“韵”的释义 | 第10页 |
·“气”的扩展 | 第10-11页 |
·艺术创作中的“韵” | 第11-12页 |
·“气”与“韵”的差异 | 第12-13页 |
·气韵须生动 | 第13页 |
第二章 “气韵生动”的产生背景和发展 | 第13-16页 |
·六朝美学和《古画品录》的出现 | 第13-14页 |
·魏晋时期潇洒的精神追求与思想解放 | 第14页 |
·老庄思想是孕育产生“气韵”范畴的文化土壤 | 第14-15页 |
·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15-16页 |
·山水和花鸟画中气韵的问题 | 第15-16页 |
·后世对“气韵生动”理论内涵的扩展 | 第16页 |
第三章 “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画中的具体体现 | 第16-24页 |
·“气韵生动”在六法中居于主导地位 | 第16-17页 |
·与“神似”、“形似”的关系 | 第17-18页 |
·“气韵生动”与作品生命力 | 第18-19页 |
·实现中国画“气韵生动”的具体操作技法 | 第19-24页 |
·用笔 | 第20-21页 |
·用墨、用彩 | 第21-22页 |
·取势 | 第22-23页 |
·意境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气韵生动”的生命力源泉和演变发展 | 第24-27页 |
·民族性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力源泉 | 第24页 |
·“气韵生动”的演变发展过程 | 第24-27页 |
·气韵生动不仅仅存在于人物画中 | 第25页 |
·“气韵生动”与宋元文人画 | 第25-26页 |
·明清绘画写意性的大发展 | 第26-27页 |
第五章 “气韵生动”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意义 | 第27-32页 |
·气韵生动是品评绘画作品的标准 | 第27页 |
·气韵生动是创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 第27-31页 |
·生动是气韵的前提 | 第27-28页 |
·道法自然与艺术写生 | 第28-29页 |
·感悟生命,中得心源 | 第29-30页 |
·养气 | 第30页 |
·可修的人品与可学的气韵 | 第30-31页 |
·“气韵生动”作为一种综合含义长久存在于在艺术创作之中 | 第31-3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32-34页 |
注释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附图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