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国外操作风险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操作风险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第2章 操作风险控制理论的相关概述 | 第21-28页 |
| ·操作风险控制的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 ·操作风险控制的定义 | 第21页 |
| ·操作风险控制的分类 | 第21-22页 |
| ·操作风险控制的特征 | 第22-23页 |
| ·操作风险的度量 | 第23页 |
| ·操作风险度量的定义 | 第23页 |
|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操作风险度量 | 第23页 |
| ·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分析 | 第23-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分析 | 第28-37页 |
|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况 | 第28页 |
|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 第28-30页 |
| ·涉及范围和损失程度大 | 第28-29页 |
| ·银行内部人员违法违规占有较高比例 | 第29页 |
| ·高科技应用引发的操作风险不断增多 | 第29-30页 |
|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6页 |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意识落后 | 第30-33页 |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不健全 | 第33-34页 |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法不合理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分析 | 第37-50页 |
|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7-41页 |
| ·内部控制不够是操作风险发生的制度因素 | 第37-39页 |
| ·信息系统技术和管理的不足带来操作风险 | 第39页 |
| ·外部因素对操作风险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6页 |
|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标的确立原则 | 第42-43页 |
| ·基于模糊优选的操作风险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43-46页 |
|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对策研究 | 第50-60页 |
| ·加强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环境建设 | 第50-51页 |
| ·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治理结构 | 第51-55页 |
| ·加强操作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 | 第55-56页 |
| ·加强操作风险外部监管制度的建设 | 第56-57页 |
| ·建立长效的操作风险防范机制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6章 实证研究 | 第60-65页 |
| ·样本数据的获得 | 第60-61页 |
| ·样本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61-64页 |
| ·风险测评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61-62页 |
| ·确定操作风险测评指标相对优属度 | 第62-63页 |
| ·基于L-M 算法的BP 神经网络操作风险评价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