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23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3-19页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文献 | 第19-20页 |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 | 第20-23页 |
第一章 死缓的发展史及其概念 | 第23-44页 |
第一节 死缓的起源与发展 | 第23-33页 |
一、死缓制度起源的争论 | 第23-29页 |
二、死缓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9-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死缓的概念 | 第33-44页 |
一、死缓的本质 | 第34-41页 |
二、死缓的概念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二章 死缓适用的价值体系 | 第44-77页 |
第一节 刑法的价值体系 | 第44-56页 |
一、和谐内涵的解读 | 第44-46页 |
二、刑法的价值构造:维护秩序和保障自由 | 第46-52页 |
三、刑罚的价值构造:正义与人道 | 第52-56页 |
小结 | 第56页 |
第二节 死缓适用的价值取向 | 第56-77页 |
一、正义:死刑适用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56-68页 |
二、人道:死缓适用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68-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死缓适用的实体标准 | 第77-125页 |
第一节 死缓适用标准之一:应当判处死刑 | 第77-99页 |
一、设置死刑的基本标准 | 第77-81页 |
二、死刑适用的基本标准 | 第81-90页 |
三、死刑适用标准的具体把握 | 第90-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二节 死缓适用的标准之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 | 第99-125页 |
一、理解“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思路 | 第99-102页 |
二、对学界提出的部分死缓适用情节的质疑与批驳 | 第102-107页 |
三、论留有余地地适用死缓 | 第107-110页 |
四、“必做须立即执行死刑"的界定 | 第110-119页 |
五、“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反面界定 | 第119-123页 |
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四章 死缓适用的新标准:被害人的宽恕——恢复性司法的引入 | 第125-152页 |
第一节 死刑案件审理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125-137页 |
一、恢复性司法基本理论概述 | 第125-127页 |
二、国家垄断刑罚权的缺陷 | 第127-131页 |
三、赋予被害人死刑立即执行否定权的可行性 | 第131-136页 |
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 恢复性司法引入死刑案件程序的方案设计 | 第137-152页 |
一、死刑案件中被害人宽恕的法律效果 | 第137-139页 |
二、恢复性司法的适用范围 | 第139-140页 |
三、恢复性司法的参加者 | 第140-143页 |
四、恢复性司法的适用条件 | 第143-144页 |
五、恢复性司法的适用阶段 | 第144-148页 |
六、恢复性司法的适用程序 | 第148-149页 |
七、恢复性司法的法律效果 | 第149-150页 |
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五章 死缓适用的变更 | 第152-177页 |
第一节 死缓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 | 第152-162页 |
一、决定执行死刑的条件 | 第152-158页 |
二、死缓依法被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是否必须在二年缓期期满以后才能进行 | 第158-162页 |
小结 | 第162页 |
第二节 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 | 第162-177页 |
一、死缓减为无期徒刑 | 第162-166页 |
二、死缓减为有期徒刑 | 第166-169页 |
三、对于在死缓期间既有故意犯罪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如何处理 | 第169-175页 |
小结 | 第175-177页 |
代结论:死缓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基本路经 | 第177-187页 |
一、死刑存废之争语境下死缓制度的价值凸显——对所谓“死缓废除论”的批判 | 第177-180页 |
二、学界提出的死缓制度改革方案述评 | 第180-184页 |
三、笔者的立场:改革与完善死缓制度的基本方案 | 第184-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200页 |
后记 | 第200-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