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 有关社会纠纷的根源、本质与解纷 | 第8页 |
(二) 解纷机制与和谐社会构建 | 第8-9页 |
(三) 对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综合性研究 | 第9-11页 |
(四) 道路交通纠纷及其解纷机制研究 | 第11页 |
(五) 纠纷解决的制度研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一、纠纷 | 第13-14页 |
二、道路交通事故纠纷 | 第14-15页 |
三、解纷 | 第15-16页 |
第三章 道路交通事故纠纷 | 第16-24页 |
一、纠纷的类型划分 | 第17-19页 |
二、纠纷的主要特点 | 第19-20页 |
三、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20-24页 |
(一)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有限理性的矛盾 | 第20页 |
(二) “潜规则”与“显规则”的矛盾 | 第20-21页 |
(三) 制度设置缺陷 | 第21页 |
(四) 角色冲突 | 第21-22页 |
(五) 群体性交通事件发生的原因 | 第22-24页 |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的解决——解纷 | 第24-40页 |
一、解纷的主体:角色和功能分析 | 第24-27页 |
(一) 交警的角色与功能 | 第24-25页 |
(二) 当事人的角色与作用 | 第25-26页 |
(三) 律师的角色与作用 | 第26页 |
(四) 保险公司的角色与作用 | 第26-27页 |
二、解纷的宏观机制——社会控制系统 | 第27-30页 |
(一) 权威认同、法律机制及法律规范 | 第27-29页 |
(二) 非正式机制及其社会控制功能 | 第29-30页 |
三、解纷的微观机制 | 第30-40页 |
(一) 影响当事人的认识 | 第34页 |
(二) 调解当事人的情绪 | 第34-35页 |
(三) 解纷的民间方法 | 第35-36页 |
(四) 一个趋势:纠纷解决行政职能的淡化——对依法“私了”的分析 | 第36-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