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岩溶(喀斯特)论文

基于层次分析与概率计算综合法的广州市白云区岩溶塌陷风险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1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8页
     ·问题提出及背景第14-16页
     ·研究意义第16-18页
   ·岩溶塌陷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8-22页
     ·岩溶塌陷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岩溶塌陷国内研究现状第20-22页
   ·岩溶塌陷的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第22-26页
     ·风险定义第22页
     ·岩溶塌陷的风险管理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岩溶塌陷的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第24-26页
   ·广州市岩溶塌陷及岩溶塌陷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第26-28页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第28-31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主要创新点第29-31页
第二章 岩溶塌陷的成因及机理分析第31-44页
   ·岩溶塌陷定义第31页
   ·岩溶塌陷形成的条件第31-38页
     ·可溶岩岩溶发育第32-33页
     ·覆盖层性质和厚度第33-34页
     ·地下水活动第34-38页
   ·岩溶塌陷产生的动力因素第38页
     ·降雨与蓄水第38页
     ·干旱与抽、排岩溶水第38页
     ·地震和振动第38页
     ·重力和荷载第38页
   ·岩溶塌陷的机理分析第38-42页
     ·重力致蹋式第39页
     ·潜蚀致蹋式第39-40页
     ·吸蚀致塌式第40-41页
     ·冲爆致塌式第41页
     ·振动致塌式第41-42页
     ·荷载致塌式第42页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广州白云区地质背景及岩溶发育与塌陷特征分析第44-63页
   ·白云区自然地理概况第44-46页
     ·行政区划与经济概况第44页
     ·地形地貌第44-45页
     ·气象水文第45-46页
   ·白云区综合地质概况第46-55页
     ·地层分布情况第46-50页
     ·地质构造第50-53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53-54页
     ·地下水补给、排泄及径流特征第54-55页
   ·白云区岩溶塌陷状况第55-57页
   ·白云区岩溶发育及塌陷分布规律第57-61页
     ·岩溶发育特征第57-58页
     ·岩溶塌陷分布规律第58-61页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工程风险管理及风险分析方法第63-85页
   ·工程风险管理概述第63-64页
     ·工程风险管理概念第63页
     ·工程风险管理过程第63-64页
   ·工程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第64-67页
     ·专家调查法第64-65页
     ·头脑风暴法第65页
     ·经验数据法第65页
     ·核对表法第65页
     ·因果分析图法第65-66页
     ·事故树分析法第66-67页
   ·工程风险估计过程及风险概率估计第67-69页
     ·工程风险估计的过程第67-68页
     ·工程风险发生概率估计方法第68-69页
   ·工程风险评价方法第69-77页
     ·层次分析法第70-73页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73-74页
     ·蒙特卡洛模拟法第74-75页
     ·人工神经网络法第75-77页
     ·简化概率分析法第77页
   ·工程案例分析第77-83页
     ·工程概况第77-78页
     ·工程地质及岩溶发育特征第78-80页
     ·堤坝溃坝风险评价第80-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广州白云区岩溶塌陷风险分析及工程应对措施第85-116页
   ·岩溶塌陷风险分析综合法流程第85页
   ·白云区岩溶塌陷各级风险因素识别第85-88页
     ·岩溶条件 R1第86页
     ·覆盖层条件 R2第86-87页
     ·致塌动力条件 R3第87-88页
   ·白云区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第88-96页
     ·岩溶塌陷层次分析流程第88-93页
     ·岩溶塌陷基本风险因素等级划分第93-95页
     ·岩溶塌陷等级评价标准第95-96页
   ·白云区岩溶塌陷等级分区可视化第96-108页
   ·岩溶发育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及工程加固措施第108-113页
     ·岩溶发育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第108-111页
     ·岩溶发育场地工程加固措施第111-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6页
结论与展望第116-120页
 1. 本文主要结论第116-118页
 2. 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6页
附图第126-12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附件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子类溶质在土中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性及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