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南地区古地貌发育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6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3页 |
·区域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13-15页 |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古地貌恢复 | 第16-32页 |
·古地貌图制作 | 第16-23页 |
·平衡剖面技术应用原则 | 第16页 |
·平衡剖面原理 | 第16-20页 |
·古地貌恢复过程 | 第20-23页 |
·古地貌特征综合分析 | 第23-32页 |
·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分析 | 第23-29页 |
·油气大量运聚期(伊敏组末期)古地貌特征分析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 第32-43页 |
·沉积体系类型 | 第32-36页 |
·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 | 第36-39页 |
·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 第39-43页 |
·古地貌控制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40-41页 |
·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43-58页 |
·油气田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因素 | 第45-51页 |
·乌南洼槽控制油气藏分布范围 | 第45-46页 |
·古地貌形态控制有利相带的发育 | 第46-49页 |
·古地形构造高部位是有利聚集区 | 第49-50页 |
·断裂构造为油气运聚提供运移通道及圈闭形成条件 | 第50-51页 |
·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 | 第51-56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详细摘要 | 第6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