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4页 |
| 1 副溶血弧菌基本情况 | 第15-21页 |
| ·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因子 | 第16-19页 |
| ·副溶血弧菌的分布和临床特征 | 第19页 |
| ·副溶血弧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19-21页 |
| 2 副溶血弧菌药敏试验概况 | 第21-24页 |
| ·药敏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 ·影响药敏结果的因素 | 第23-24页 |
| ·药敏试验的应用 | 第24页 |
| 3 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 第24-29页 |
| ·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 第25页 |
| ·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 第25-26页 |
| ·细胞膜渗透性改变 | 第26页 |
| ·主动药物外排机制 | 第26-27页 |
| ·生物被膜的形成 | 第27-28页 |
| ·生物小境的形成 | 第28-29页 |
| 4 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 ·标准方法 | 第29-30页 |
| ·KP 溶血试验 | 第30页 |
| ·免疫学方法 | 第30页 |
| ·核酸杂交 | 第30页 |
| ·乳胶凝集试验 | 第30-31页 |
| ·PCR 法 | 第31-32页 |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32页 |
|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副溶血弧菌病人分离株和食品分离株抗生素耐药谱研究 | 第34-53页 |
| 前言 | 第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 ·菌种 | 第34-35页 |
| ·培养基及其他材料 | 第35-36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36-37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 ·调整菌液浓度 | 第37-38页 |
| ·涂MH 平板 | 第38页 |
| ·贴药敏纸片 | 第38页 |
| ·测量抑菌圈大小 | 第38页 |
| ·以质控菌为参照 | 第38-39页 |
| 3 结果 | 第39-50页 |
| ·所有病人分离株药敏结果 | 第39-41页 |
| ·上海地区病人分离株药敏结果 | 第41-42页 |
| ·病人分离株药敏试验表型统计 | 第42-45页 |
| ·上海病人分离株药敏试验表型统计 | 第45-47页 |
| ·所有食品分离株药敏结果 | 第47-48页 |
| ·食品分离株药敏表型统计 | 第48-50页 |
| 4 讨论 | 第50-53页 |
| 第三章 副溶血弧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的检测和头孢类抗生素MIC 值的测定 | 第53-71页 |
| 前言 | 第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 ·菌种 | 第53-54页 |
| ·培养基与其他材料 | 第54-56页 |
| ·主要仪器 | 第56-57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 ·ESBLs 的检测 | 第57-58页 |
| ·Amp-C 酶的检测 | 第58-59页 |
| ·产酶菌株MIC 测定 | 第59-61页 |
| ·产酶菌株毒力基因PCR 检测 | 第61-62页 |
| 3 结果 | 第62-69页 |
| ·产ESBLs 和AmpC 菌株 | 第62-65页 |
| ·最小抑菌浓度值测定 | 第65-66页 |
| ·产酶菌株毒力基因检测情况 | 第66-69页 |
| 4 讨论 | 第69-71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