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的多重互动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0-19页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三、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界定第15-17页
 四、研究方法第17页
 五、创新点第17-19页
第一章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的互动机制第19-26页
 第一节 “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第19-24页
  一、“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第19页
  二、“网络红人”现象的发展历程第19-21页
  三、“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的特点第21-24页
 第二节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的互动机制第24-26页
  一、“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的互动传播形态分析第24-25页
  二、“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的互动机制分析第25-26页
第二章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主我与客我的互动第26-37页
 第一节 “网络红人”主我与客我互动的缘起第26-29页
  一、 主我与客我理论第26-27页
  二、“网络红人”主客我互动的心理动机第27-29页
 第二节 “网络红人”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及表现第29-35页
  一、“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主我与客我互动的类型第29-30页
  二、“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主我与客我互动的表现第30-35页
 第三节 “网络红人”主我与客我互动的意义第35-37页
  一、建构自我,赢得大众关注第35页
  二、释放自我,获得个性自由第35-36页
  三、名利双收,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第36-37页
第三章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网民之间的人际互动第37-49页
 第一节 网民之间的人际互动第37-40页
  一、网络中人际互动的方式及类型第38页
  二、网民间人际互动的心理动机第38-40页
 第二节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网民间的人际互动第40-47页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第40-41页
  二、“郭美美”事件传播中网民之间人际互动的表现第41-47页
 第三节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网民间的人际互动效果第47-49页
  一、推动着“网络红人”的走红,提高了“网络红人”的知名度第47页
  二、解构精英话语权,满足了网民的娱乐心理与情感宣泄心理第47-48页
  三、触及社会热点问题,促进了现实问题的解决第48-49页
第四章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第49-58页
 第一节 媒介间议程互动理论第49-52页
  一、媒介间议程互动理论缘起第49-50页
  二、媒介间议程互动的原因分析第50-51页
  三、媒介间议程互动的方式第51-52页
 第二节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媒介间议程互动的表现第52-55页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第52页
  二、媒介间议程互动过程分析第52-55页
 第三节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媒介间议程互动的效果第55-58页
  一、“网络红人”的新闻价值被无限放大第55-56页
  二、“网络红人”从“线上”走到“线下”,获得各种名利第56页
  三、“网络红人”成为媒体制造的消费符号第56-58页
第五章 “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分析第58-69页
 第一节 互动视角下“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的问题分析第58-63页
  一、“网络红人”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迷失自我第58-59页
  二、网民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易形成群体极化第59-60页
  三、媒体在议程互动过程中忽略媒体伦理规范第60-62页
  四、网络水军的推波助澜第62页
  五、影响社会风气,部分公众的价值观发生畸变第62-63页
 第二节 互动视角下“网络红人”现象传播的引导策略分析第63-69页
  一、“网络红人”需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主客我互动第63-64页
  二、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第64-66页
  三、媒介间进行良性议程互动,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第66-67页
  四、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监管第67-69页
结语第69-70页
注释第70-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手机电视节目定位研究
下一篇:基于有限反馈预编码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