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主要工作与贡献 | 第13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RFID 系统及安全隐私问题 | 第14-22页 |
·RFID 系统组成 | 第14-18页 |
·RFID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RFID 工作频率 | 第15页 |
·ISO/IEC 标准体系 | 第15-16页 |
·EPC 相关标准 | 第16-17页 |
·RFID 技术的发展 | 第17-18页 |
·RFID 系统面临的无线威胁 | 第18-21页 |
·无线威胁模型 | 第18-19页 |
·无线威胁种类 | 第19-20页 |
·RFID 系统的安全需求 | 第20页 |
·RFID 系统实现安全协议的困难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现有RFID 系统安全策略 | 第22-31页 |
·物理安全策略 | 第22-23页 |
·法拉第电磁屏蔽网罩 | 第22页 |
·Kill 标签机制 | 第22页 |
·选择性阻塞和主动干扰 | 第22-23页 |
·可分离的电子标签 | 第23页 |
·基于密码协议的RFID 系统安全策略 | 第23-29页 |
·后台服务器在线认证的RFID 安全协议 | 第23-27页 |
·后台服务器离线认证的RFID 安全协议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RFID 轻量级双向认证协议LMAP 协议 | 第31-45页 |
·读写器模块构建 | 第31-32页 |
·LMAP 协议描述 | 第32-36页 |
·轻量级Hash 函数 | 第32-34页 |
·协议的初始条件 | 第34-35页 |
·协议认证过程 | 第35-36页 |
·LMAP 协议的BAN 逻辑分析与证明 | 第36-38页 |
·BAN 逻辑符号和公理 | 第36-37页 |
·BAN 逻辑证明的目标 | 第37页 |
·协议的BAN 逻辑证明 | 第37-38页 |
·LMAP 协议的安全性能分析 | 第38-43页 |
·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38-40页 |
·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40-43页 |
·本章总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一种双标签离线认证的RFID 安全协议和群标签离线认证安全协议 | 第45-56页 |
·OASP 安全协议描述 | 第45-47页 |
·协议的初始条件 | 第45-46页 |
·协议认证过程 | 第46-47页 |
·OASP 协议的安全性能分析 | 第47-50页 |
·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47-48页 |
·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群标签离线认证安全协议 | 第50-55页 |
·OASP 安全协议的应用问题探讨 | 第50-51页 |
·群标签离线认证安全协议的初始条件 | 第51-52页 |
·群标签离线认证安全协议过程 | 第52-53页 |
·群标签离线认证安全协议特点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