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马铃薯病毒病 | 第11-12页 |
·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现及危害 | 第11页 |
·马铃薯病毒病的种类、症状和传播方式 | 第11页 |
·国内外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概况 | 第11-12页 |
·脱毒技术 | 第12-14页 |
·茎尖培养脱毒法 | 第12-13页 |
·热处理脱毒法 | 第13页 |
·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法 | 第13-14页 |
·化学处理脱毒法 | 第14页 |
·愈伤组织培养脱毒法 | 第14页 |
·脱毒效果的检测 | 第14-20页 |
·指示植物法 | 第14-15页 |
·免疫学方法 | 第15-16页 |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 第15页 |
·免疫电镜法(ISEM) | 第15-16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6-20页 |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 第16-18页 |
·核酸序列依赖扩增 NASBA 技术 | 第18页 |
·核酸杂交技术 | 第18-19页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20-21页 |
·带毒马铃薯来源 | 第20页 |
·引物 | 第20页 |
·试剂及酶类 | 第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1页 |
·器皿、枪头的处理 | 第21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6页 |
·样品带毒率的测定 | 第21-22页 |
·生物学检测 | 第21-22页 |
·RT-PCR 检测 | 第22页 |
·脱毒方法 | 第22-23页 |
·茎尖培养脱毒法 | 第22页 |
·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法 | 第22页 |
·化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法 | 第22-23页 |
·化学处理结合热处理及茎尖培养脱毒法 | 第23页 |
·马铃薯组培苗切段扩繁 | 第23页 |
·脱毒苗的 RT-PCR 检测 | 第23-26页 |
·总 RNA 的提取 | 第23-24页 |
·器皿的处理 | 第23页 |
·LiCl 法提取 RNA | 第23-24页 |
·总 RNA 完整性检测 | 第24页 |
·逆转录(RT) | 第24页 |
·PCR 扩增 | 第24-25页 |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样品带毒率的测定 | 第26-29页 |
·生物学检测样品带毒率 | 第26-28页 |
·样品带毒情况 RT-PCR 检测 | 第28-29页 |
·叶片总 RNA 的提取 | 第28页 |
·PCR 扩增 | 第28-29页 |
·组培苗的扩繁 | 第29页 |
·脱毒效果的 RT-PCR 检测 | 第29-35页 |
·单一茎尖处理, 茎尖大小对成苗率、脱毒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的脱毒效果 | 第30-31页 |
·化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的脱毒效果 | 第31-32页 |
·热处理结合化学处理的脱毒效果 | 第32-35页 |
·热处理结合化学处理(Ⅰ) 的脱毒效果 | 第32-33页 |
·热处理结合化学处理(Ⅱ)的脱毒效果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茎尖培养法中,茎尖大小为0.3mm 脱毒效果最佳 | 第35页 |
·脱毒效果最好的是38℃(4h)+16℃(20h)+996尿素 | 第35-36页 |
·马铃薯 Y 病毒较马铃薯 X 病毒易脱除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附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导师评语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