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新疆生土建筑与其生态环境方面 | 第9页 |
·新疆生土建筑与其水环境方面 | 第9页 |
·生土建筑与其人类行为方面 | 第9页 |
·生土建筑及其历史演进 | 第9-13页 |
·生土建筑 | 第9-10页 |
·生土建筑的生态功能 | 第10-11页 |
·生土建筑的历史演进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国外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生土建筑的现代化及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人居的演进与发展 | 第19-21页 |
·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评述 | 第21页 |
·选题依据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新疆生土建筑生态环境背景及其分布 | 第22页 |
·吐鲁番人文自然环境及其对生土建筑的影响分析 | 第22页 |
·对吐鲁番生土建筑的人居行为分析 | 第22页 |
·对吐鲁番地区的水资源环境、人居环境景观分析 | 第22页 |
·吐鲁番生土建筑的实例评析 | 第22页 |
·吐鲁番生土建筑的开发、保护和建设思路 | 第22页 |
·吐鲁番生土建筑科普基地的规划与设计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研究框架体系 | 第23页 |
·研究措施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5-34页 |
·新疆生土建筑概况 | 第25-29页 |
·新疆生土建筑及其环境背景概况 | 第25-26页 |
·新疆生土建筑的分布及其特征 | 第26-29页 |
·吐鲁番地区概况 | 第29-34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9-32页 |
·人文环境概况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吐鲁番自然人文因素对生土建筑的影响分析 | 第34-39页 |
·自然环境因素对吐鲁番生土建筑的影响 | 第34-37页 |
·人文环境因素对吐鲁番生土建筑的影响 | 第37-38页 |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吐鲁番生土建筑人居行为分析 | 第39-43页 |
·建筑与人居行为的关系 | 第39页 |
·居民的心理需求和居住感受 | 第39-41页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39-40页 |
·居民的需求和感受 | 第40-41页 |
·人居行为的类型 | 第41页 |
·吐鲁番生土建筑人居行为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吐鲁番水-生土聚落相关分布及生土人居环境景观分析 | 第43-48页 |
·从吐鲁番水系分布的视角看生土聚落分布特征 | 第43-47页 |
·水资源量稀缺,水系分布较分散 | 第43-45页 |
·呈水系-人居关联分布的分散、小聚居式生土聚落 | 第45-47页 |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吐鲁番生土建筑景观特色 | 第47-48页 |
·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 第47页 |
·古色古香,质朴淡雅 | 第47页 |
·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宜人的人居住所 | 第47-48页 |
·独特而巧妙的装饰 | 第48页 |
第六章 吐鲁番生土建筑实例评析 | 第48-57页 |
·吐鲁番生土建筑实例 | 第48-57页 |
·生土民居 | 第49-52页 |
·古代生土城市 | 第52-53页 |
·生土佛教遗址――千佛洞 | 第53-54页 |
·伊斯兰教式生土建筑 | 第54-56页 |
·生土工程――坎儿井 | 第56-57页 |
第七章 吐鲁番生土建筑的保护、开发建设思路 | 第57-60页 |
·吐鲁番生土建筑的保护措施 | 第57-58页 |
·保存 | 第58页 |
·修复 | 第58页 |
·重建 | 第58页 |
·吐鲁番生土建筑的开发措施 | 第58-60页 |
·因地施材――形成地区特有风格 | 第58页 |
·更新――传统和现代技术的结合 | 第58-59页 |
·旅游――发掘、倡导生土文化及其生态价值 | 第59-60页 |
第八章 吐鲁番生土建筑科普基地的规划和设计 | 第60-69页 |
·规划地点的定位――火焰山木头沟 | 第61-62页 |
·规划地点的综合调查 | 第62-64页 |
·规划点的生态环境 | 第62-63页 |
·规划点的空间形态 | 第63-64页 |
·规划点的人文情态 | 第64页 |
·规划理念 | 第64-65页 |
·生态观 | 第64页 |
·文化观 | 第64页 |
·科普观 | 第64-65页 |
·规划布局 | 第65-69页 |
·规划项目 | 第66-68页 |
·规划项目策划 | 第68-6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9-7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9-70页 |
·不足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1 文中图表题揽 | 第76-77页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