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民意的功能及其政府引导--以杭州市为例
致谢 | 第1-5页 |
论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9-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民意与网络民意概念、特征的研究 | 第11-13页 |
·网络民意功能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网络民意的政府引导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与案例的选择 | 第16-17页 |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 第17-18页 |
2 中国网络民意的现状 | 第18-31页 |
·中国网络的发展与网络民意的成长历程 | 第18-20页 |
·民意与网络民意的复杂性 | 第20-22页 |
·中国网络民意的功能 | 第22-24页 |
·中国网络民意的局限性 | 第24-31页 |
3 “杭州飙车案”之分析 | 第31-41页 |
·“杭州飙车案”始末 | 第31-34页 |
·“杭州飙车案”中的网络民意 | 第34-41页 |
·失真的网络民意 | 第35-38页 |
·网络的“多数暴政” | 第38-41页 |
4 中国网络民意的政府引导 | 第41-55页 |
·网络民意的政府引导 | 第41-43页 |
·前提一:政府责任 | 第41-42页 |
·前提二:重建政府公信力 | 第42-43页 |
·网络民意的政府引导之结构 | 第43-48页 |
·信息引导 | 第43-44页 |
·媒体引导 | 第44-46页 |
·监管引导 | 第46-47页 |
·对话引导 | 第47-48页 |
·咨询引导 | 第48页 |
·网络民意政府引导之运作 | 第48-55页 |
·政府与网民在线对话机制 | 第48-49页 |
·政府官方网站民意发布机制 | 第49-51页 |
·政府与网民互动参与机制 | 第51-52页 |
·网络民意信息传播控制机制 | 第52-55页 |
5 结语 | 第55-5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