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基督教论文--教会组织及教堂论文

耶路撒冷与雅典之争--奥利金《<约翰福音>释义》中两希文化的融合

中文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导言第17-25页
 一 关于奥利金思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和学术成果第19-22页
 二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2-24页
 三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24-25页
第一章 奥利金其人与《(约翰福音)释义》一书第25-43页
 第一节 奥利金的一生第26-32页
  一 影响奥利金的几件大事第26-29页
  二 奥利金一生中值得重视的几个现象第29-32页
 第二节 《(约翰福音)释义》一书第32-43页
  一 奥利金选择《约翰福音》进行释义的缘由第34-39页
  二 《<约翰福音>释义》一书的言说对象第39-43页
第二章 斐洛的寓意解经及其未完成的任务第43-59页
 第一节 斐洛选择寓意解经的必然性第44-46页
 第二节 斐洛寓意解经思想的主要内容第46-56页
  一 斐洛寓意解经思想的来源第46-47页
  二 斐洛寓意解经思想的目的第47-48页
  三 斐洛寓意解经思想的基本结构第48-56页
   (一) 斐洛寓意解经的四个原则第49-52页
   (二) 斐洛寓意解经的具体方法第52-54页
   (三) 斐洛寓意解经的四个阐释步骤第54-56页
 第三节 斐洛寓意解经的影响和不足第56-59页
第三章 奥利金运用寓意解经法所承载的两希文化的融合第59-140页
 第一节 奥利金对寓意解经法的选择第61-77页
  一 奥利金时代的基督教及其对斐洛问题的继承第61-68页
  二 奥利金寓意解经的思想来源第68-77页
 第二节 从《<约翰福音>释义》前十卷看奥利金运用寓意解经的方法和架构第77-140页
  一 经文意义的层次划分第78-100页
   (一) 《圣经》字面经文之下隐藏着隐微大义第79-81页
   (二) 对《圣经》经文三重意义的划分第81-90页
   (三) 奥利金三重意义划分的理论前提第90-94页
   (四) 关于《圣经》经文意义的两重划分第94-100页
  二 奥利金寓意解经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第100-116页
   (一) 唯独圣经原则——奥利金眼中的使徒传统第100-106页
   (二) 替换原则—对古希腊哲学概念的引入以及对希腊哲学困境的回应第106-116页
  三 奥利金运用寓意解经的基本手段第116-140页
   (一) 文本批判式第116-125页
   (二) 字面解经式第125-127页
   (三) 对话式第127-131页
   (四) 过渡式第131-133页
   (五) 排误式第133-140页
第四章 绕不过的诺斯替主义第140-162页
 第一节 诺斯替主义之《约翰福音》注释原貌的简述第141-151页
 第二节 奥利金对诺斯替主义的驳斥——对纯粹希腊主义的抵制第151-162页
  一 奥利金对诺斯替神学的驳斥第151-159页
  二 奥利金对诺斯替主义寓意解经的驳斥第159-162页
第五章 奥利金寓意解经的是非功过第162-178页
 第一节 马丁·路德对奥利金寓意解经法的批判第162-169页
  一 奥利金与马丁·路德对待《圣经》文本的本质差别第162-164页
  二 奥利金与马丁·路德所面临的不同的生存困境第164-166页
  三 寓意解经的天然缺陷第166-169页
 第二节 奥利金寓意解经的成就第169-178页
  一 奥利金生后基督教世界里的两个历史现象第170-175页
   (一) 三世纪下半叶基督徒数量上的飞跃第170-173页
   (二) 另外的一个历史事实第173-175页
  二 《<约翰福音>释义》中呈现出来的融合第175-178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178-184页
致谢第184-1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6-18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犹太性与美国化:怀斯与美国犹太教
下一篇: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及其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