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1-13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 第12-13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3-16页 |
| ·正极材料的选择要求 | 第13-14页 |
| ·钴系正极材料 | 第14页 |
| ·镍系正极材料 | 第14-15页 |
| ·锰系正极材料 | 第15-16页 |
| ·LiNi_(1/3)Co_(1/3)Mn_(1/3)O_2正极材料 | 第16-20页 |
| ·LiNi_(1/3)Co_(1/3)Mn_(1/3)O_2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LiNi_(1/3)Co_(1/3)Mn_(1/3)O_2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 ·LiNi_(1/3)Co_(1/3)Mn_(1/3)O_2的掺杂改性 | 第19-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 | 第20-22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 ·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 ·共沉淀法合成LiNi_(1/3)Co_(1/3)Mn_(1/3)O_2前驱体 | 第23-24页 |
| ·LiNi_(1/3)Co_(1/3)Mn_(1/3)O_2的制备工艺 | 第24页 |
| ·掺杂材料的制备 | 第24-25页 |
| ·材料的表征 | 第25-27页 |
| ·振实密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 | 第25页 |
| ·扫描电镜实验 | 第25-26页 |
| ·X射线衍射实验 | 第26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6页 |
| ·热重分析 | 第26-27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7-29页 |
| ·正极片的制备和实验电池的组装 | 第27页 |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7-28页 |
| ·充放电及循环性能测试 | 第28页 |
| ·倍率放电性能测试 | 第28页 |
|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28-29页 |
| 第3章 Li(Ni1/3C01/3 M 111/3)0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9-58页 |
| ·前驱体合成工艺的优化 | 第29-40页 |
| ·pH值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9-33页 |
| ·氨水浓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3-37页 |
| ·合成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7-40页 |
| ·高温焙烧工艺的优化 | 第40-49页 |
| ·热重分析及焙烧制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 ·焙烧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1-45页 |
| ·锂与过渡金属摩尔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5-49页 |
| ·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的性能表征 | 第49-57页 |
| ·XRD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XPS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0-51页 |
| ·循环伏安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充放电及循环性能 | 第52-53页 |
| ·倍率放电性能 | 第53-55页 |
|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4章 Li(Ni_(1/3)Co_(1/3)Mn_(1/3))O_2的掺杂改性 | 第58-70页 |
| ·振实密度及粒度分布 | 第58-59页 |
| ·XRD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 ·EDAX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1-68页 |
| ·充放电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1-62页 |
| ·循环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2-64页 |
| ·倍率放电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4-65页 |
|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5-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