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概述及发展 | 第11-19页 |
|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原理 | 第11-13页 |
|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 | 第13-18页 |
| ·传统脱氮除磷工艺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反硝化除磷工艺概述 | 第19-24页 |
| ·反硝化除磷脱氮理论的提出 | 第19-20页 |
| ·反硝化除磷技术的特点 | 第20-22页 |
| ·反硝化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亚硝酸盐反硝化除磷的机理分析 | 第24-26页 |
| ·厌氧释磷机理 | 第24页 |
| ·缺氧吸磷机理 | 第24-26页 |
|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检测方法 | 第27-33页 |
| ·试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 ·连续流双污泥系统装置及流程 | 第27-29页 |
| ·细菌驯化装置 | 第29-31页 |
| ·检测方法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亚硝酸细菌的驯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3-38页 |
| ·污泥来源及实验用水 | 第33页 |
| ·亚硝酸细菌的驯化 | 第33-35页 |
| ·亚硝酸细菌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 ·温度对亚硝酸细菌的影响 | 第35页 |
| ·DO 对亚硝酸细菌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有机碳源浓度对亚硝酸细菌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反硝化聚磷菌的驯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8-52页 |
| ·污泥来源及实验用水 | 第38页 |
| ·反硝化聚磷菌的驯化 | 第38-46页 |
| ·PAO 的驯化 | 第38-41页 |
| ·反硝化聚磷菌(DPB)的驯化 | 第41-46页 |
| ·温度对聚磷菌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污泥来源及实验流程 | 第46页 |
| ·温度对磷酸盐去除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氧化态氮电子受体的不同配比对反硝化聚磷菌的影响 | 第47-51页 |
| ·污泥来源及实验流程 | 第47-48页 |
| ·不同浓度配比的 N0_3~-/N0_2~-对磷酸盐去除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浓度配比的 N0_3~-/N0_2~-对吸磷速率的比较 | 第49页 |
| ·反硝化除磷过程中 N0_3~-和 N0_2~-的变化情况 | 第49-50页 |
| ·NO_x的消耗与聚磷之间的关系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双污泥系统的启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2-71页 |
| ·系统启动运行的条件 | 第52-53页 |
| ·连续流系统的启动 | 第53-57页 |
| ·启动阶段系统对 COD 的去除效果 | 第53-54页 |
| ·启动阶段系统内的亚硝化效果及对 TN 的去除效果 | 第54-56页 |
| ·启动阶段系统对 TP 的去除效果 | 第56页 |
| ·后曝气池在整个系统中作用的分析 | 第56-57页 |
| ·不同进水 C/N 对系统去除率的影响 | 第57-66页 |
| ·不同 C/N 时系统对 COD 的去除效果 | 第57-59页 |
| ·不同 C/N 时系统对 TN 的去除效果 | 第59-63页 |
| ·不同 C/N 时系统对 TP 的去除效果 | 第63-66页 |
| ·厌氧池氧化态氮的含量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 ·亚硝化池内有机碳源浓度对系统统亚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67-68页 |
| ·亚硝化池氧化态氮的不同配比对 TP 去除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 ·缺氧池 COD 浓度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建议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