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第一部分 先秦的隐逸思想 | 第18-90页 |
第一章 道家的隐逸思想 | 第19-61页 |
第一节 道家隐逸思想之实质:适性 | 第19-27页 |
一 “适性”是道家隐士的最高人生追求 | 第19-21页 |
二 “适性”的指导思想在合于自然 | 第21-22页 |
三 “适性”的反面:失性 | 第22-24页 |
四 “适性”的基本原则:不屈己适人,亦不屈人适己 | 第24-25页 |
五 理想社会不复存在后的无奈之举:隐逸以求适性 | 第25-27页 |
第二节 道家隐逸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27-61页 |
一 无为 | 第27-32页 |
二 为我 | 第32-41页 |
三 适欲 | 第41-48页 |
四 不役于物 | 第48-51页 |
五 绝仁弃义 | 第51-57页 |
六 尚简 | 第57-61页 |
第二章 儒家的隐逸思想 | 第61-77页 |
第一节 儒家隐逸思想之实质:道义 | 第61-69页 |
一 何谓“道义” | 第61-62页 |
二 仕隐出处应以合乎“道义”为原则 | 第62-64页 |
三 做了隐士也不可逃避维护“道义”的责任 | 第64-65页 |
四 根据“道义”决定仕隐还要讲权变 | 第65-66页 |
五 “道义”原则下儒者对仕隐的不同选择和矛盾心理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儒家隐逸的类型 | 第69-77页 |
一 待时隐 | 第69-70页 |
二 全身隐 | 第70-72页 |
三 失志隐 | 第72页 |
四 节义隐 | 第72-74页 |
五 学术隐 | 第74-77页 |
第三章 儒道隐逸思想综论 | 第77-90页 |
第一节 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 | 第77-81页 |
隐士的定义 | 第77-78页 |
隐士的名称 | 第78-80页 |
隐士的分类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儒道隐逸思想之比较 | 第81-85页 |
儒隐贵道义,道隐重适性 | 第81-82页 |
儒隐为人,道隐贵己 | 第82-83页 |
儒隐被动,道隐主动 | 第83-84页 |
四 儒隐为名,道隐逃名 | 第84-85页 |
第三节 儒道隐逸思想对士人的交互影响 | 第85-90页 |
儒道隐逸思想对士人的交互影响 | 第85-87页 |
儒道隐逸思想交互影响下产生的两类特殊隐逸现象 | 第87-90页 |
第二部分 先秦的隐逸文学 | 第90-151页 |
第一章 先秦的隐逸诗歌 | 第92-116页 |
第一节 《诗经》中的隐逸文学 | 第92-105页 |
《陈风·衡门》:知足常乐的心灵独白 | 第92-94页 |
《卫风·考架》: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 | 第94-97页 |
《小雅·白驹》:最早的“招隐诗” | 第97-99页 |
四 《魏风·十亩之间》:羡田园之乐 | 第99-101页 |
五 “诗无达话”与《诗经》中隐逸诗歌的理解分歧 | 第101-105页 |
第二节 先秦其他散见的隐逸诗歌 | 第105-116页 |
《击壤歌》:理想的无为治世之歌 | 第105-109页 |
《接舆歌》:第一首劝隐歌 | 第109-111页 |
三 ((采薇歌))、《楚聘歌》:典型的儒隐之歌 | 第111-113页 |
四 ((偕隐歌)):世俗化的隐者之_歌 | 第113-116页 |
第二章 先秦隐士中的渔父形象 | 第116-135页 |
第一节 渔钓与隐逸之关系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作为道家隐士的渔父形象 | 第117-130页 |
一 《庄子·渔父》 | 第117-122页 |
二 《楚辞·渔父》 | 第122-130页 |
第三节 作为儒家隐士的渔父形象:吕尚 | 第130-135页 |
第三章 先秦典籍中的隐士形象 | 第135-149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35-139页 |
第二节 先秦典籍中的隐士群像 | 第139-149页 |
一 禅让传说中的隐士 | 第139-142页 |
二 礼贤故事中的隐士 | 第142-143页 |
三 其他道家隐士 | 第143-146页 |
四 其他儒家隐士 | 第146-149页 |
余论 | 第149-151页 |
第三部分 汉代的隐逸文学 | 第151-230页 |
第一章 西汉的隐逸文学(上) | 第152-167页 |
第一节 《四皓歌》、《招隐士》、庄忌《哀时命》 | 第152-157页 |
一 《四皓歌》 | 第152-153页 |
二 《招隐士》 | 第153-156页 |
三 庄忌《哀时命》 | 第156-157页 |
第二节 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 | 第157-162页 |
一 贾谊《吊屈原赋》 | 第157-160页 |
二 董仲舒《士不遇赋》 | 第160-162页 |
第三节 东方朔的朝隐思想及其隐逸文学 | 第162-167页 |
东方朔的朝隐思想 | 第162-167页 |
第二章 西汉的隐逸文学(下) | 第167-182页 |
第一节 班嗣《报桓谭书》 | 第167-169页 |
第二节 扬雄的隐逸思想及其隐逸文学 | 第169-182页 |
一 扬雄的隐逸经历及隐逸思想 | 第169-174页 |
二 扬雄的隐逸文学 | 第174-182页 |
第三章 东汉的隐逸文学(上) | 第182-198页 |
第一节 崔篆《慰志赋》、冯衍《显志赋》 | 第182-186页 |
一 崔篆《慰志赋》 | 第182-183页 |
二 冯衍《显志赋》 | 第183-186页 |
第二节 崔胭《达旨》、班固《答宾戏)) | 第186-192页 |
一 崔驯《达旨》 | 第186-189页 |
二 班固《答宾戏》 | 第189-192页 |
第三节 张衡的隐逸文学 | 第192-198页 |
一 《应间》 | 第192-194页 |
二 《镯麟赋》 | 第194-196页 |
三 《归田赋》 | 第196-198页 |
第四章 东汉的隐逸文学(下) | 第198-213页 |
第一节 崔皇《答讥》、蔡岂《释诲》 | 第198-201页 |
一 崔息《答讥》 | 第198-199页 |
二 蔡誉《释诲》 | 第199-201页 |
第二节 仲长统《乐志论》、《见志诗》 | 第201-205页 |
第三节 丁仪《厉志赋》 | 第205-206页 |
第四节 东汉后期的一批颂隐之作 | 第206-213页 |
一 吊文 | 第207-208页 |
二碑文 | 第208-211页 |
三琴曲歌词 | 第211-213页 |
第五章 汉代的隐士传记文学 | 第213-227页 |
第一节 《韩诗外传》中的隐士传记 | 第213-216页 |
第二节 《史记》中的隐士传记 | 第216-222页 |
一 隐士入选的标准在合“义” | 第216-218页 |
二 对先秦原有隐士形象的重塑和润饰 | 第218-220页 |
三 隐士人物多为附出而非传主 | 第220-222页 |
第三节 《新序》、《说苑》、《列女传》中的隐士传记 | 第222-225页 |
第四节 《汉书》中的隐士传记 | 第225-227页 |
余论 | 第227-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35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35-237页 |
致谢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