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综述一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0页 |
综述二 中药药性中"辛味"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综述三 北沙参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 第27-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前言 | 第35-37页 |
第一章 象思维——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 | 第37-45页 |
1 象思维概述 | 第37-39页 |
2 象思维对中药药性认识的指导 | 第39-42页 |
·象思维对四气的认识指导 | 第39页 |
·象思维对五味的认识指导 | 第39-40页 |
·象思维对升降浮沉的认识指导 | 第40-41页 |
·象思维对归经的认识指导 | 第41页 |
·象思维对功能药性的认识指导 | 第41-42页 |
3 象思维指导中药药性认识的意义 | 第42-43页 |
·实现了医理和药理的统一 | 第42页 |
·总结中药药性的规律 | 第42-43页 |
·确立新来源药物的药性 | 第43页 |
4 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二章 类比——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与中药药性之关系 | 第45-52页 |
1 植物分类学概论 | 第46-48页 |
2 药用植物亲缘学概述 | 第48-49页 |
3 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与中药药性的关系分析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三章 交叉——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 | 第52-58页 |
1 中药药性研究的基本现状 | 第52-54页 |
·理论研究缺乏创新性见解 | 第52-53页 |
·实验研究结论缺乏普适性 | 第53-54页 |
2 中药药性研究的瓶颈问题分析 | 第54页 |
3 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 | 第54-56页 |
·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 | 第54-55页 |
·共性药理效应研究 | 第55页 |
·药性的物质基础研究 | 第55-56页 |
·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关联规律研究 | 第56页 |
4 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的意义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实践——伞形科中药"辛味-血管活性-化学成分"的关联性研究 | 第58-75页 |
1 伞形科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 | 第58-59页 |
2 伞形科常用中药性味功效共性分析 | 第59-67页 |
3 伞形科辛味中药主要成分的血管活性实验研究 | 第67-70页 |
4 伞形科辛味中药"辛味-血管活性-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 | 第70-75页 |
第五章 探索——北沙参"辛味"探索及其实验研究 | 第75-94页 |
1 北沙参当具"辛味"论 | 第75-77页 |
·北沙参基源的科属位置 | 第75-76页 |
·北沙参的化学成分 | 第76页 |
·北沙参的药理效应 | 第76页 |
·北沙参的临床应用 | 第76-77页 |
2 北沙参、白芷、南沙参化学成分相似性研究 | 第77-85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77-78页 |
·方法 | 第78-79页 |
·结果 | 第79-84页 |
·讨论 | 第84-85页 |
3 北沙参"辛味"止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85-92页 |
·实验材料 | 第90页 |
·方法 | 第90-91页 |
·结果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第六章 提升——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形成的科学内涵 | 第94-102页 |
1 中药药性的概念 | 第95-96页 |
2 中药药性形成的认识 | 第96-100页 |
·中药药性中自然属性形成的认识 | 第96-97页 |
·中药药性中效应属性形成的认识 | 第97-98页 |
·中药药性形成的指导方法 | 第98-100页 |
3 中药药性新概念提出的意义 | 第100-101页 |
·明确中药药性的研究内容 | 第100页 |
·拓展中药药性的研究方向 | 第100页 |
·清晰了自然属性—化学成分—生物效应—效应属性的关联规律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2页 |
结论与总结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108页 |
查新报告 | 第108-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