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黄牡丹居群特征及种子生物学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8-18页 |
·大花黄牡丹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 第8-10页 |
·形态特征 | 第8-10页 |
·地理分布 | 第10页 |
·大花黄牡丹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地位 | 第10-11页 |
·濒危植物的致危因素 | 第11-16页 |
·濒危植物的内在致危因素 | 第12页 |
·濒危植物的外在致危因素 | 第12-13页 |
·野生牡丹的致危因素 | 第13-16页 |
·种子的休眠现象 | 第13-14页 |
·繁殖方式 | 第14页 |
·遗传多样性偏低,进化潜能丧失 | 第14-15页 |
·自然因素的影响 | 第15页 |
·人为因素的影响 | 第15-16页 |
·大花黄牡丹的保护现状 | 第16-18页 |
2 大花黄牡丹居群特征 | 第18-34页 |
·自然概况 | 第18-21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影响 | 第18-21页 |
·调查方法 | 第21-25页 |
·样地设置 | 第21-22页 |
·群落结构调查 | 第22-24页 |
·植物群落组分种群的重要性评价 | 第22-23页 |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评价 | 第23-24页 |
·种群结构调查 | 第24-25页 |
·种群年龄结构 | 第24页 |
·种群高度结构 | 第24页 |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24-25页 |
·植株与土壤养分分析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群落结构的调查结果 | 第25-27页 |
·植物群落组分种群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第26-27页 |
·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 | 第27-29页 |
·种群年龄结构 | 第27页 |
·种群高度结构 | 第27-28页 |
·空间分部格局 | 第28-29页 |
·植株与土壤的养分分析 | 第29-34页 |
·林芝居群样地间养分含量比较 | 第29-31页 |
·林芝、山南居群间养分含量比较 | 第31-34页 |
3 种子生物学 | 第34-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种子形态与质量 | 第34-35页 |
·蓇葖果形态 | 第34页 |
·种子形态 | 第34页 |
·种子千粒重 | 第34页 |
·种子安全含水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种子结构与休眠 | 第35页 |
·种子各部分所占比例 | 第35页 |
·种皮结构 | 第35页 |
(1) 外种皮厚度 | 第35页 |
(2) 种皮解剖结构的观察 | 第35页 |
·种皮透水性试验 | 第35页 |
·种皮透气性试验 | 第35页 |
·激素处理与萌发 | 第35-36页 |
·赤霉素处理 | 第35页 |
·三种激素混合处理 | 第35-36页 |
·种子发芽抑制物质的生物鉴定 | 第36-37页 |
·外种皮、内种皮、胚、胚乳抑制物质提取 | 第36页 |
·种皮水浸液的生物鉴定 | 第36页 |
·种皮内抑制物质的提取分离和生物鉴定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50页 |
·种子形态与质量 | 第37-39页 |
·蓇葖果和种子形态 | 第37-38页 |
·种子千粒重和安全含水量 | 第38-39页 |
·种子结构与休眠 | 第39-41页 |
·种子中各部分所占比例 | 第39页 |
·种皮结构 | 第39-40页 |
·种皮透水性 | 第40-41页 |
·种皮透气性 | 第41页 |
·激素处理与萌发 | 第41-42页 |
·赤霉素处理结果 | 第41-42页 |
·三种激素混合处理结果 | 第42-43页 |
·种子发芽抑制物质的生物鉴定 | 第43-50页 |
·外种皮、内种皮、胚、胚乳抑制物质提取 | 第43-47页 |
·种皮水浸液的生物鉴定 | 第47-49页 |
·种子的内种皮和外种皮进行提取分离解剖和生物鉴定 | 第49-50页 |
4 研究展望和保护建议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