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概述 | 第9-16页 |
(一) 劳动争议概述 | 第9-11页 |
1.劳动争议的界定及性质 | 第9-10页 |
2.劳动争议的种类 | 第10页 |
3.劳动争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二)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其历史发展 | 第11-12页 |
(三) 劳动争议调解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 第12-13页 |
(四) 劳动争议调解的作用 | 第13-14页 |
(五) 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几点评析 | 第16-21页 |
(一)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瓶颈 | 第16-18页 |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实为协商 | 第16-17页 |
2.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地位尴尬 | 第17页 |
3.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的公正性质疑 | 第17-18页 |
(二) 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 | 第18-19页 |
1.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权威性难以得到承认 | 第18-19页 |
2.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水平难以胜任劳动争议调解 | 第19页 |
(三) 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组织的操作盲点 | 第19-20页 |
(四)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尚不明确 | 第20-21页 |
第三部分 从比较法的视角看国外及台湾地区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 第21-29页 |
(一) 国外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 第21-25页 |
1.法国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 第21-22页 |
2.美国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 第22-23页 |
3.英国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 第23-24页 |
4.德国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 第24页 |
5.日本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 第24-25页 |
(二) 我国台湾地区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 第25-26页 |
(三) 国外及台湾地区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特点 | 第26-29页 |
1.强调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机之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2.设有劳动争议调解专业机构 | 第27页 |
3.实行三方性原则 | 第27页 |
4.根据其性质分类而设有相应的调解程序 | 第27-28页 |
5.自愿调解与强制调解相结合 | 第28页 |
6.公权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 第28页 |
7.实行争议双方的积极沟通 | 第28-29页 |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几点思考 | 第29-40页 |
(一) 成立专门的由政府为主导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 | 第29-34页 |
1.对现有分散、杂乱的调解资源的整合 | 第29-30页 |
2.调解机构的设置和人员构成 | 第30-32页 |
3.调解的运作模式 | 第32-33页 |
4.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 | 第33-34页 |
(二) 组建专业性和长期性的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 | 第34-36页 |
1.劳动争议调解员的任职要求 | 第35页 |
2.劳动争议调解员的聘用和管理 | 第35页 |
3.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第35-36页 |
(三) 劳动争议调解的诉讼前置 | 第36-40页 |
1.诉前进行劳动争议调解的可行性 | 第36页 |
2.诉前劳动争议调解的运作模式 | 第36-38页 |
3.诉前劳动争议调解的优势和作用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