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案由 | 第11页 |
二、案情 | 第11-12页 |
三、案件焦点 | 第12页 |
四、争议分析 | 第12-24页 |
(一) 受贿罪的主体资格认定 | 第12-15页 |
1. 按任职单位性质认定 | 第13-14页 |
2. 不论任职单位性质,直接以是否从事公务认定 | 第14-15页 |
(二) 受贿罪的特殊表现形式 | 第15-19页 |
1. 否定说即不应按受贿罪处罚 | 第16页 |
2. 肯定说即应按受贿罪处罚 | 第16-19页 |
(三) 非物质性利益能否成为受贿罪的犯罪对象 | 第19-21页 |
1. 否定论 | 第19-20页 |
2. 肯定论 | 第20-21页 |
(四) 索贿行为的认定 | 第21-24页 |
1. 是否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索贿行为的客观要件 | 第22-23页 |
2. 索贿行为既遂标准的认定 | 第23-24页 |
五、案件结论 | 第24-31页 |
(一) 主体资格认定结论 | 第24-25页 |
1. 理论上的认定结论 | 第24-25页 |
2. 对本案的认定结论 | 第25页 |
(二) 受贿罪特殊表现形式认定结论 | 第25-28页 |
1. 理论上的认定结论及最新立法规定 | 第25-27页 |
2. 对本案的认定结论 | 第27-28页 |
(三) 非物质性利益能否作为受贿罪犯罪对象认定结论 | 第28-30页 |
1. 理论上的认定结论 | 第28-29页 |
2. 对本案的认定结论 | 第29-30页 |
(四) 索贿行为认定结论 | 第30-31页 |
1. 理论上的认定结论 | 第30页 |
2. 对本案的认定结论 | 第30-31页 |
六、立法建议 | 第31-36页 |
(一) 受贿罪保护的法益及立法建议 | 第31-33页 |
1. 受贿罪保护的法益理论研究 | 第31-32页 |
2. 我国对受贿罪法益认识的现状及立法建议 | 第32-33页 |
(二) 立法将“非物质性利益”纳入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必要性 | 第33-36页 |
1. 大多数国家的立法规定 | 第33-34页 |
2. 非物质利益贿赂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34页 |
3. 将非物质利益排除在贿赂范围之外违背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34页 |
4.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34-35页 |
5. 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需要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