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合作社立法的渊源与发展 | 第12-32页 |
第一节 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分析 | 第12-17页 |
一、合作社产生的条件 | 第12-15页 |
二、合作运动的萌芽 | 第15-16页 |
三、合作社的一般社会机能:弱者自救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合作社立法 | 第17-22页 |
一、资产阶级合作社立法的指导思想 | 第18-20页 |
二、资本主义国家合作社立法动机分析 | 第20-22页 |
三、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合作社立法概况 | 第22页 |
第三节 合作社二元立法路径的分离 | 第22-32页 |
一、“实用论”与“过渡论”的分歧:二元立法路径的产生 | 第23-28页 |
二、合作社二元立法路径的内涵 | 第28-30页 |
三、二元立法路径分离的影响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立法路径一:以“过渡论”为指导思想 | 第32-49页 |
第一节“过渡论”立法指导思想具体解读 | 第32-37页 |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合作社现象的高度评价 | 第32-34页 |
二、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及社会改良主义合作社思想的批判 | 第34-36页 |
三、合作社是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 第36-37页 |
第二节“过渡论”指导下前苏联合作社的立法实践 | 第37-42页 |
一、列宁、斯大林合作社立法思想的演变 | 第38-39页 |
二、列宁与斯大林领导的前苏联合作社立法实践 | 第39-40页 |
三、前苏联以“过渡论”为指导的合作社立法的客观必然性 | 第40-42页 |
第三节“过渡论”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 第42-49页 |
一、“过渡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合作社立法实践 | 第42-44页 |
二、“过渡论”指导下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社立法实践 | 第44-46页 |
三、小结:“过渡论”价值取向的历史意义 | 第46-49页 |
第三章 立法路径二:以“实用论”为指导思想 | 第49-64页 |
第一节“实用论”立法指导思想具体解读 | 第49-52页 |
一、合作企业学派产生的背景 | 第50-51页 |
二、合作企业学派的发展 | 第51页 |
三、美国学派及其代表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实用论”指导下美国合作社立法实践 | 第52-58页 |
一、美国“新一代合作社” | 第52-55页 |
二、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对传统合作社法的冲击 | 第55-56页 |
三、“实用论”指导下美国合作社立法沿革 | 第56-58页 |
第三节“实用论”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其时代价值 | 第58-64页 |
一、德国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 | 第58-59页 |
二、加拿大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 | 第59-61页 |
三、日本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 | 第61-62页 |
四、小结:“实用论”价值取向的时代价值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合作社二元立法路径的嬗变与融合 | 第64-79页 |
第一节 合作社立法理念的发展变化 | 第64-69页 |
一、国际合作社原则的确立及发展 | 第64-67页 |
二、全球化背景下合作社立法新理念——和谐理念 | 第67-68页 |
三、和谐理念下合作社的重新定位:弱者自救的企业法人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合作社二元立法路径的统一 | 第69-73页 |
一、合作社运动的国际趋势 | 第69-71页 |
二、新时期“过渡论”价值取向的不适应性 | 第71-72页 |
三、合作社二元立法路径的融合 | 第72-73页 |
第三节 我国合作社立法的昭示 | 第73-79页 |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背景 | 第73-74页 |
二、合作社地位和价值在中国的回归 | 第74-76页 |
三、我国合作社立法与世界潮流的契合 | 第76-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后记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