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26页 |
一、PK-PD结合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概况 | 第12-17页 |
二、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三、微透析采样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概况 | 第20-22页 |
四、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 第22-25页 |
五、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一章 环维黄杨星D的基础研究 | 第26-37页 |
第一节 环维黄杨星D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6-30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6页 |
2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6-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环维黄杨星D基质型贴剂的制备 | 第30-37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0页 |
2 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3 初黏力的测定 | 第31页 |
4 体外释放度研究 | 第31-35页 |
5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环维黄杨星D微透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7-61页 |
第一节 灌流液改性剂对CVB-D微透析体外相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37-4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2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7-40页 |
3 乙醇对CVB-D微透析探针体外相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4 β—环糊精对CVB-D微透析探针体外相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5 丙三醇对CVB-D微透析探针体外相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6 DMSO对CVB-D微透析探针体外相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7 改性剂乙醇、β-环糊精、丙三醇、DMSO对相对回收率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45页 |
8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环维黄杨星D微透析体外回收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46-5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6页 |
2 β-环糊精—林格氏液(Ringer's)体外回收率的测定 | 第46-51页 |
3 乙醇—林格氏液(Ringer's)体外回收率的测定 | 第51-55页 |
4 讨论 | 第55-56页 |
第三节 探针回收率的稳定性考察 | 第56-61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3 数据处理 | 第56-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第三章 环维黄杨星D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 第61-6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1页 |
2 新西兰兔含药血浆的制备 | 第61页 |
3 含药4.41mM的β-环糊精—林格氏液的配制 | 第61-62页 |
4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2-64页 |
5 CVB-D新西兰兔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 第64-66页 |
6 结果 | 第66页 |
7 讨论 | 第66-68页 |
第四章 CVB-D和黄杨宁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 | 第68-115页 |
第一节 CVB-D贴剂和黄杨宁贴剂的制备 | 第68-6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8页 |
2 制备方法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69-7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9页 |
2 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69-77页 |
3 讨论 | 第77-78页 |
第三节 CVB-D和黄杨宁药效动力学的研究 | 第78-8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78页 |
2 方法 | 第78-7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4 讨论 | 第83页 |
第四节 CVB-D和黄杨宁PK—PD模型的建立 | 第83-10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83-84页 |
2 方法 | 第84-8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7-93页 |
4 CVB-D和黄杨宁PK—PD结合模型的建立 | 第93-102页 |
5 讨论 | 第102-103页 |
第五节 CVB-D和黄杨宁整体药动学的研究 | 第103-115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03-104页 |
2 方法 | 第104-106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106-114页 |
4 讨论 | 第114-115页 |
结语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