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疗效的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1页 |
| 1 西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临床表现 | 第12-13页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 ·诊断 | 第14页 |
| ·治疗 | 第14-15页 |
| 2 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 ·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15-16页 |
|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 | 第16-19页 |
| 3 相关现代实验研究 | 第19-21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设计 | 第21-29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 ·诊断标准 | 第21页 |
| ·纳入标准 | 第21页 |
| ·排除标准 | 第21-22页 |
| ·剔除标准及脱落处理 | 第22页 |
| ·研究中止原则 | 第2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 ·观察指标 | 第23-25页 |
| 3 随访 | 第25页 |
| 4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第25-26页 |
| ·不良事件的记录 | 第25页 |
| ·严重不良事件的判定 | 第25页 |
|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25-26页 |
| 5 依从性评价 | 第26页 |
| ·对照组的依从性 | 第26页 |
| ·各治疗组的依从性 | 第26页 |
| 6 安全性评价 | 第26-27页 |
| ·不良反应的评价 | 第26页 |
| ·实验室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26-27页 |
| ·安全性结论 | 第27页 |
| 7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9-36页 |
| 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29-30页 |
| ·平均年龄及年龄构成比较 | 第29页 |
| ·性别构成比较 | 第29-30页 |
| ·一般情况比较 | 第30页 |
| ·初诊时基本病情比较 | 第30页 |
| 2 治疗效果 | 第30-34页 |
| ·疱疹症状时程比较 | 第30-31页 |
| ·疾病疼痛评价比较 | 第31-32页 |
|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第32-33页 |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 第33-34页 |
| 3 患者耐受性、患者依从性及治疗安全性统计 | 第34-36页 |
| ·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依从性评价 | 第34页 |
| ·安全性评价比较 | 第34-36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6-45页 |
| 1 选题目的 | 第36-37页 |
| 2 本课题的创新性在于 | 第37页 |
| 3 本课题取穴组方的意义 | 第37-39页 |
| ·“阿是”穴 | 第37页 |
| ·夹脊穴 | 第37-38页 |
| ·远端取穴 | 第38-39页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 ·试验对象的可比性 | 第39页 |
| ·治疗对疱疹时间的影响 | 第39页 |
| ·治疗对疼痛症状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治疗的综合疗效 | 第40页 |
| ·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42-43页 |
| 5 其他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附录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