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医临床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17页 |
| 一、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认识 | 第11页 |
| 二、中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认识 | 第11-16页 |
| (一) 病因病机辨证 | 第11-13页 |
| 1. 肾虚 | 第12页 |
| 2. 肝郁 | 第12-13页 |
| 3. 血瘀 | 第13页 |
| 4. 痰湿 | 第13页 |
| (二) 辨病辨证相结合 | 第13页 |
| (三) 中医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研究 | 第13-14页 |
| (四) 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14-16页 |
| 1. 中药辨证论治 | 第14-15页 |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5页 |
| 3. 针灸治疗 | 第15-16页 |
| 三、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研究 | 第16页 |
| 四、展望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7-22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 (一)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 (二)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 | 第17-18页 |
| 1. 不孕症的诊断 | 第17页 |
| 2.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诊断标准 | 第17页 |
| 3.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第17页 |
| 4.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 5. 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一)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第18页 |
| (二) 样本含量估算 | 第18页 |
| (三) 数据库的建立 | 第18页 |
| (四) 统计分析 | 第18页 |
|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18-22页 |
| (一) 一般资料 | 第18-19页 |
| 1. 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 第18页 |
| 2. 职业分布 | 第18-19页 |
| 3. 性格分布 | 第19页 |
| (二) 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第19-21页 |
| 1. 中医专家门诊辨证结果 | 第19-20页 |
| 2. 主要症状频数分布 | 第20页 |
| 3. 月经改变频数分布 | 第20页 |
| 4. 舌脉频数分布 | 第20-21页 |
| (三) 聚类分析结果 | 第21-22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2-25页 |
| 一、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医证候研究的必要性 | 第22页 |
| 二、聚类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意义 | 第22页 |
| 三、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第22-24页 |
| (一) 专家临床辨证的证型分布 | 第22页 |
| (二) 四诊信息研究 | 第22-23页 |
| (三) 中医证候研究 | 第23-24页 |
| 四、问题与展望 | 第24-25页 |
| 结语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 附录 | 第29-34页 |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