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前言 | 第10-22页 |
| ·油菜的杂种优势利用 | 第10页 |
| ·贵州省油菜育种发展 | 第10-11页 |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 第11-12页 |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分离分析 | 第12-14页 |
| ·单个分离世代群体的遗传模型 | 第14-16页 |
| ·单世代分离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 ·单世代分离分析—"一步法" | 第15-16页 |
| ·单世代分离分析—"两步法" | 第16页 |
| ·植物性状育种改良 | 第16-17页 |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理论在育种的应用 | 第17-19页 |
| ·植物种质资源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变异和育种利用潜力的研究 | 第17-18页 |
| ·育种群体遗传变异特点及选择潜力的估计和育种方案的选用 | 第18页 |
| ·亲本配合力与杂种品种及家系品种选育 | 第18页 |
| ·轮回选择群体改良与种质创新 | 第18-19页 |
| ·选择方法与育种策略 | 第19页 |
| ·育种试验布局和品种稳定性与适应范围 | 第19页 |
|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技术现状 | 第19-21页 |
|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技术与杂种优势 | 第19-20页 |
| ·数量性状遗传体系在作物上的应用 | 第20页 |
| ·油菜遗传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 ·杂种优势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 ·性状遗传分离分析 | 第23-26页 |
| ·分离世代理论图形分析 | 第23页 |
| ·混合分布的似然函数 | 第23页 |
| ·AIC准则 | 第23-24页 |
| ·适合性检验 | 第24-25页 |
| ·均匀性检验 | 第24页 |
| ·Smirnov检验 | 第24页 |
| ·Kolmogorov检验 | 第24-25页 |
| ·遗传效应 | 第25-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65页 |
| ·杂种优势 | 第26-28页 |
| ·杂种优势指标 | 第26-27页 |
| ·各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第27-28页 |
| ·株高 | 第27页 |
| ·分枝高度 | 第27页 |
| ·一次有效分枝数 | 第27页 |
| ·主花序长 | 第27页 |
| ·主花序角果数 | 第27-28页 |
| ·总角果数 | 第28页 |
| ·角果长 | 第28页 |
| ·每角粒数 | 第28页 |
| ·千粒重 | 第28页 |
| ·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 第28-65页 |
| ·株高 | 第28-32页 |
| ·分枝高度 | 第32-35页 |
| ·一次有效分枝数 | 第35-40页 |
| ·主花序长 | 第40-44页 |
| ·主花序角果数 | 第44-48页 |
| ·总角果数 | 第48-52页 |
| ·角果长 | 第52-56页 |
| ·每角粒数 | 第56-60页 |
| ·千粒重 | 第60-65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5-72页 |
| ·黔油14号杂种优势 | 第65-66页 |
| ·F1世代杂种优势 | 第65页 |
| ·中亲优势 | 第65页 |
| ·超亲优势 | 第65页 |
| ·负向超亲优势 | 第65页 |
| ·杂种优势 | 第65页 |
| ·杂种优势衰退 | 第65-66页 |
| ·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 第66页 |
| ·遗传模型 | 第66-70页 |
| ·高(长)度相关性状 | 第67-68页 |
| ·角果数相关性状 | 第68页 |
| ·角果相关性状 | 第68-69页 |
| ·产量相关性状 | 第69页 |
| ·各性状势能比相关分析 | 第69-70页 |
| ·性状育种途径 | 第70-71页 |
|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附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