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简述 | 第9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信托投资市场的结构分析 | 第13-24页 |
·信托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 | 第13-18页 |
·市场集中度的一般含义 | 第13-14页 |
·关于测算数据的几点说明 | 第14-15页 |
·我国信托业市场份额的测算 | 第15-16页 |
·我国信托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 第16-17页 |
·我国信托业集中度的特点 | 第17-18页 |
·信托业市场产品差别化的分析 | 第18-20页 |
·产品差别化的一般含义 | 第18-19页 |
·国外信托业务差别化的特点 | 第19页 |
·我国信托业业务差别化的特点以及成因 | 第19-20页 |
·进出信托业市场的壁垒分析 | 第20-24页 |
·市场壁垒的一般含义 | 第20-21页 |
·我国信托业市场的进入壁垒 | 第21-22页 |
·我国信托业市场的退出壁垒 | 第22页 |
·我国信托业壁垒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信托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24-33页 |
·我国信托投资业的绩效 | 第24-26页 |
·市场绩效的一般含义及计量 | 第24-25页 |
·我国信托投资业的绩效现状 | 第25-26页 |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理论的争论与发展 | 第26-27页 |
·主流哈佛学派的 SCP 框架——传统共谋假说(Tradition Collusion Hypothesis, TCH) | 第26-27页 |
·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观点——有效结构假说(Efficienture Hypothesis, ESH) | 第27页 |
·市场结构与组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修正的有效结构假说和混合的共谋/有效结构假说 | 第27页 |
·我国信托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实证检验 | 第27-32页 |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 第27-29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9页 |
·“共谋假说”与“有效结构假说”的检验 | 第29-32页 |
·更进一步的探讨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经营效率模型的拓展 | 第33-42页 |
·DEA 模型简介 | 第33-35页 |
·理论概述 | 第33-34页 |
·DEA 模型的运用 | 第34-35页 |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 第35-36页 |
·样本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 第36-37页 |
·DEA 模型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37-42页 |
·相对效率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37-38页 |
·Malmquist 指数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38-4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关于我国信托业的市场结构 | 第42-43页 |
·关于我国信托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 第43页 |
·关于我国信托业市场的经营效率 | 第43-44页 |
·政策与建议 | 第44-46页 |
·放松对信托业的管制 | 第44页 |
·加大信托产品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力度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