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引言 | 第12-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的难点 | 第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 2. 制度、伦理与制度伦理 | 第17-25页 | 
| ·制度与伦理 | 第17-21页 | 
| ·制度 | 第17-18页 | 
| ·伦理 | 第18-20页 | 
| ·制度伦理何以可能 | 第20-21页 | 
| ·制度伦理 | 第21-25页 | 
| ·制度中心说 | 第21-22页 | 
| ·伦理中心说 | 第22页 | 
| ·双向互动说 | 第22-25页 | 
| 3. 制度伦理的思想理论渊源 | 第25-34页 | 
| ·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制度伦理思想 | 第25-26页 | 
| ·西方近现代社会制度伦理思想 | 第26-28页 | 
|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伦理思想 | 第28-34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伦理思想 | 第28-31页 | 
| ·邓小平的制度伦理思想 | 第31-34页 | 
|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的伦理追求和价值判断 | 第34-42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的目的性价值 | 第34-38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诉求的民主价值 | 第34-35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诉求的自由价值 | 第35-36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诉求的平等价值 | 第36-38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的工具性价值 | 第38-42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诉求的效率价值 | 第38-39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诉求的秩序价值 | 第39-42页 | 
|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的伦理评价 | 第42-55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评价的公正标准 | 第42-45页 | 
| ·制度的程序公正 | 第42-43页 | 
| ·制度的实质公正 | 第43-45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评价的科学发展观标准 | 第45-50页 | 
|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第45-47页 |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 | 第47-50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评价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 | 第50-53页 | 
|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 第50-51页 |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制度安排的终极目标 | 第51-53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评价的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标准 | 第53-55页 | 
|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精神和伦理原则的制度化探究 | 第55-63页 | 
| ·政治领域的伦理制度化 | 第55-57页 | 
| ·司法领域的伦理制度化 | 第57-58页 | 
| ·社会公德领域的伦理制度化 | 第58-59页 | 
| ·婚姻家庭领域的伦理制度化 | 第59-60页 | 
| ·职业领域的伦理制度化 | 第60-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 | 第68-69页 | 
| 作者简历 | 第69-7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