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风景园林心理学理论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思索 | 第8页 |
| ·行动 | 第8-9页 |
| ·希冀 | 第9页 |
| ·风景园林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内容 | 第9页 |
| ·风景园林心理学与环境心理学的关系 | 第9-11页 |
| ·风景园林心理学与环境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异同 | 第9-10页 |
| ·风景园林心理学脱胎于环境心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10-11页 |
| 2 风景园林心理学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11-22页 |
| ·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感觉、知觉与认知 | 第11-15页 |
| ·感觉 | 第12-13页 |
| ·知觉与认知 | 第13-15页 |
| ·相关的环境知觉理论 | 第15-18页 |
| ·格式塔知觉理论 | 第15-16页 |
| ·生态知觉理论 | 第16-17页 |
| ·概率知觉理论 | 第17-18页 |
| ·相关的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 第18-22页 |
| ·唤醒理论 | 第18页 |
| ·行为场景理论 | 第18-22页 |
| 3 风景园林心理学理论体系建立初探 | 第22-45页 |
| ·理论观点概述 | 第22-28页 |
| ·环境对行为影响的理论假设 | 第22-26页 |
| ·风景园林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定位 | 第26-28页 |
| ·风景园林设计与多种感觉的关系 | 第28-34页 |
| ·视觉研究的深化 | 第28-30页 |
| ·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 | 第30-32页 |
|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 第32-34页 |
| ·相关环境知觉理论的风景园林心理学意义 | 第34-41页 |
| ·格式塔组织原则的风景园林心理学意义 | 第34-39页 |
| ·生态知觉理论的风景园林心理学意义 | 第39-40页 |
| ·概率知觉理论的风景园林心理学意义 | 第40-41页 |
| ·相关的环境—行为理论的风景园林心理学意义 | 第41-45页 |
| ·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唤醒理论的风景园林心理学意义 | 第41-42页 |
| ·行为场景理论的风景园林心理学意义 | 第42-45页 |
| 4 风景园林心理学与空间使用方式 | 第45-56页 |
|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 第45-49页 |
| ·个人空间 | 第45-48页 |
| ·人际距离 | 第48-49页 |
| ·私密性 | 第49-52页 |
| ·私密性的定义 | 第49-50页 |
| ·私密性的功能 | 第50页 |
| ·私密性与环境设计 | 第50-52页 |
| ·领域性 | 第52-56页 |
| ·领域性和领域 | 第52-53页 |
| ·领域的类型 | 第53页 |
| ·领域的功能 | 第53-56页 |
| 5 风景园林心理学与拥挤、噪声和污染 | 第56-64页 |
| ·拥挤 | 第56-59页 |
| ·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对拥挤的理论解释 | 第57-58页 |
| ·减少风景园林设计中拥挤感的措施 | 第58-59页 |
| ·噪声 | 第59-61页 |
| ·噪声的定义 | 第59-60页 |
| ·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 | 第60页 |
| ·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 | 第60-61页 |
| ·污染 | 第61-64页 |
| ·园林中的污染 | 第61-62页 |
| ·减少污染的措施 | 第62-64页 |
| 6 风景园林心理学中的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 第64-87页 |
| ·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 | 第64-71页 |
| ·国外的早期相关研究 | 第64-65页 |
| ·外部空间研究实例 | 第65-67页 |
| ·分析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 | 第67-71页 |
|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 第71-79页 |
| ·动作性行为习性 | 第71-74页 |
| ·体验性行为习性 | 第74-76页 |
| ·行为习性的差异 | 第76-79页 |
|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 第79-87页 |
| ·设置有利于公众接触和交往的外部空间 | 第79-80页 |
| ·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 | 第80-82页 |
| ·兼顾私密性活动 | 第82-83页 |
| ·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 | 第83-85页 |
| ·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 | 第85-87页 |
| 7 风景园林心理学在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概述 | 第87-106页 |
| ·园林植物配植 | 第87-92页 |
| ·园林植物的配植原则 | 第87-89页 |
| ·植物配植的环境意象意义 | 第89-92页 |
| ·色彩的搭配与运用 | 第92-96页 |
| ·色彩的心理学效应 | 第92-93页 |
| ·色彩的联觉原理 | 第93-94页 |
| ·颜色表情 | 第94-96页 |
| ·园林照明设计 | 第96-99页 |
| ·基础 | 第96页 |
| ·特质 | 第96-99页 |
| ·风景园林心理学结合园林工程措施举例 | 第99-102页 |
| ·挡水石 | 第100页 |
| ·水簸箕 | 第100-101页 |
| ·玉琴峡 | 第101页 |
| ·地形的运用 | 第101-102页 |
| ·风景园林设计影响半径理论 | 第102-106页 |
| ·影响半径理论的提出 | 第102页 |
| ·针对个人的吸引半径和排斥半径 | 第102-103页 |
| ·针对风景园林设计作品的吸引半径和排斥半径 | 第103-106页 |
| 8 基于风景园林心理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设计过程初探(RDE三步曲) | 第106-113页 |
| ·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的行为问题(R) | 第106-108页 |
| ·了解设计方案 | 第106页 |
| ·了解使用者的需要 | 第106-107页 |
| ·行为判断依据 | 第107-108页 |
| ·新的设计过程模型(D) | 第108-110页 |
| ·初步设计计划阶段 | 第108-109页 |
| ·进行使用后的评估 | 第109页 |
| ·形成循环模式 | 第109-110页 |
| ·建筑使用后的评估(E) | 第110-113页 |
| ·评估的概念和目的 | 第110页 |
| ·评估的类型、过程、内容和方法 | 第110-112页 |
| ·评估的特点和所发现的问题 | 第112-113页 |
| 9 结语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 个人简介 | 第118-120页 |
| 导师简介 | 第120-122页 |
| 致谢 | 第122页 |